-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马黎
“您的意见,我们会尽快反映给相关部门处理。”“您咨询的业务,请按以下流程办理。”“请您对本次服务作出评价,选择‘满意’或者‘不满意’。”……这是群众到相关部门办事时,经常得到的回复。如果是通过电话、网络咨询,程式性的答复则更为普遍。
从形式上看,这样的回复积极、高效、严谨。但结果是,一些群众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我问的是我的事情该咋办,工作人员回复的是政策、制度、流程,并没有针对具体事情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有群众反映。
无规矩不成方圆。相关部门出台政策、制度、流程是必要的,否则办事就没有了根本遵循。但这看似缜密的各种规范,是针对大多数和普遍情况制定的。实际上,群众的问题千差万别,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套用固定的条条框框。各种规范不是“万能药方”,更不是解决群众问题的标准答案。
有群众反映,自己到相关部门办理门店年检,工作人员详细告知他可以通过网络自行办理,并将印有办理流程的宣传页给他。但他是“网盲”,相关的说明对他来说如同“天书”。面对他的多次求助,工作人员只是强调让他自己通过网络办理。一个很简单的事情,跑了多次,硬是没有办成。
一些特殊群体办事,或者一些群众偶有特殊问题,在条条框框的束缚之下,陷入死循环。本为方便群众办事的各种规范,反而成为群众办事的障碍。
民有所问,我有所应。这种回应,不是刻板教条“套路”式地回应,而是嘘寒问暖地回应、真心解忧地回应。为民办事,要的不是花架子、走过场、应付差事,而是以爱民、惠民之心,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套路”不只体现在为民办事上。例如,有些单位在征求群众意见时,列好了各种选项并标注出“最佳选项”。有群众质疑,这种行为反映的不是群众意愿。这样的标准答案,不该有,也不能有。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群众的具体问题,需要进行具体分析,找到最为适合的解决方法,绝不能简单地一刀切或一概而论,用固定的模式去对待,削足适履,敷衍塞责。
群众的问题,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需要用心解答。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解答中,不能非此即彼,也不能简单地用满意或者不满意来评价,而是要弄清楚群众的需求和建议。好的予以坚持,不足的予以改正。
为民办事没有“标准答案”。如果非要给出标准答案,那只能是——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