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29日
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陕西省委科技工委委员、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 冀峰

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必须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要素共享,培育招引人才,开展高水平合作交流,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推动和支撑陕西高质量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涵养新质生产力发展之源。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陕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中共陕西省委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决定》,启动新一轮“秦创原”三年行动计划,西安“双中心”建设快速推动,“三项改革”拓面提质增效。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推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能。积极开展产业变革趋势研判和重大技术预研,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系列新举措有效激活了全省科技活动活力。2023年,陕西省承担275项国家科研任务,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攻克关键技术363项,填补国内空白22项。

优化产业结构,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之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更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对未来产业的前瞻谋划。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大量成熟技术、领先技术向产业端转化,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要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在深度融合中实现创新资源整合聚集、技术力量发展壮大、产品创新迭代,形成分工细化和协同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要利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等技术精准识别和培育高潜能未来产业,探索建立场景驱动未来产业新机制,抢占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等新领域新业态新赛道。2023年,陕西省梳理形成《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对接图谱》,在供给侧梳理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领先的技术成果855项,在需求侧梳理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和升级迭代等4类技术清单523项。一体化实施33个省级“两链”融合重点专项和23个“揭榜挂帅”项目,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陕西以产业聚焦、政策聚力、要素聚合、项目聚集为根本特征,以多方共建、平台共用、人才共招、成果共享为重要路径,启动建设20个产业创新聚集区。

开放共建共享,优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环境。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要推动政府主导建设的各类科研设施面向全省科技型企业深度开放共享,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市场导向的科研项目立项机制,建立“企业出题、共同立题、协同破题”机制,实施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要持续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技术转移机构等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建好各类小试、中试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引导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调动全要素参与研发活动。要用好现有加计扣除、减免退税、优惠奖励等财税支持研发政策,不断优化科创政策环境,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陕西快速聚集,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成长的体制机制环境。

培育招引人才,汇聚新质生产力发展之力。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有效激发人才的内在动力,发挥人才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2023年,陕西以秦创原和“双中心”集聚人才,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激活人才,以平台载体建设吸引人才,以协同配置放权赋能培养人才,着力打造西部人才高地。秦创原人才大市场聚集人才机构31家,379名科研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成果晋升了职称。推广“校招共用”模式,新引进企业急需人才124人,新组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300支、高校青年创新团队131个,培训技术经理人1000余名。

全球配置要素,拓宽新质生产力发展之路。形成强大新质生产力,应立足国际格局,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全球配置先进生产力要素。要以“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为契机,加强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丝路科创联盟、海外科技示范区等载体建设,推动陕西科技成果向外推广应用,提升陕西科技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力和影响力。高标准建设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统筹建好各类开放平台,发挥平台网络体系联动发展作用,以联合项目牵引提升开放效能,形成区域创新共同体,推动优质生产要素在陕西顺畅流动。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