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理论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29日
加快西安“双中心”核心区建设 当好发展新质生产力排头兵

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 马鲜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科技园区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承担着重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作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主阵地,西安高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省市部署要求,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扎实践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加快推动西安“双中心”建设提速起势,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率先锻造新质生产力,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一是以西安“双中心”建设为牵引,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而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们以西安“双中心”建设为牵引,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构建形成“新型研发机构—科学园—科学城”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聚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6.64%提升至8%、年均增长0.45%,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147家,其中国家级56家。下一步,我们将以中国科学院西安科学园为主引擎,推动科学中心建设提速起势,加速大科学装置、高能级实验室、共性技术研究、中试小试平台四大功能集聚区布局建设,预计今年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完成主体施工,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开工建设,陕西空天动力创新中心建成投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启动搬迁,光子科技陕西实验室、西电半导体陕西实验室规划建设。我们将以丝路科学城为主承载,推动科创中心建设提速起势,加速集聚新兴产业项目、高端科创人才、优质金融资本等创新资源,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二是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增长点。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我们持续深化“三项改革”,探索形成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西北工业大学“一院一所一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近3年累计转化科技成果313个,组建超过520人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年均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1100亿元,2023年达到1505亿元,人均交易额居国家高新区第一。下一步,我们将深化校地院地融合,推进西北有色院全面建设先进稀有金属材料技术创新中心,与西工大联合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与西安光机所联合布局建设光子未来产业集聚区。我们将加快创建概念验证中心、小试服务平台、共享中试平台、集成式孵化平台,完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及时高效应用到具体项目和产业链上,每年新增技术经理人200人以上、小试中试平台3至5个、技术合同交易额超1500亿元,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以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三是以培育新产业为支撑,做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实现路径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我们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实现路径,加快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主导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抢先布局光子、氢能储能、无人机、空天动力、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打造“55611”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四梁八柱”。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七个新”任务举措,实施重点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工程,促进龙头企业规模突破一批、专精特新项目竣工投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布局开工一批,力争五大支柱产业集群规模突破6000亿元,创建光电子产业、新能源汽车两个全国领先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我们将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200个以上产业项目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2%。

四是以企业为创新实践主体,营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好生态。企业既是科技创新主体,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主体。近年来,我们坚持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育小、登高、升规、晋位、上市”五培工程,让各类创新型企业竞相涌现,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茁壮成长。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的2705家增加至55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434家增长至5085家。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6家。新增上市企业20家,总数达到77家。聚集国家和省、市级高层次人才500余名,硬科技创新人才1.4万名,建成博士后科研平台122个。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梯度培育链条,培壮科创企业集群,加速教育、科技、人才的高效循环,持续壮大科技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三支队伍,营造更加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生态。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