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南楠
近期,羽绒服市场的内幕被媒体揭露:一些不法商家用廉价的“飞丝”冒充高价羽绒,更有甚者掺杂狗毛、猪毛等杂质,这种恶劣行径令人气愤。从原料生产端以次充好到加工出厂时伪造检测报告,再到线上线下销售时知假售假,这一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斥着制假售假的现象,严重侵害了消费者权益。
冬季,羽绒服、羽绒被等进入热销期。然而,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可观的利润空间,让一些商家心生邪念,不惜以次充好,赚取不义之财。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行为并非新近才有,也非个别地区独有,而是长期存在的市场顽疾。
为了打击不合格的羽绒产品,国家一直在行动。2022年4月,新版《羽绒服装》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新国标”最关键的改动是将“含绒量”改为“绒子含量”,并规定“绒子含量”不得低于50%才能称之为“羽绒服”。这一“新国标”的出台,有效遏制了部分商家将绒子上脱落的单根绒丝和绒丝废料计入含绒量的行为,对于改善钻毛问题、打击劣质羽绒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抖音等电商平台也积极响应“新国标”。2022年11月,抖音调整了羽绒类商品材质管控力度,加大抽检力度,严查虚标“含绒量”和“绒子含量”、以次充好等假冒材质成分行为,进一步净化了市场环境。
那么,为什么无“绒”羽绒服还是屡禁不止?
一方面,羽绒服价格普遍上涨。这是因为羽绒原料的价格不断攀升。2023年冬天,“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的话题一度走红,羽绒服普遍涨价使不少消费者感到无法接受。今年,“90白鹅绒”的原材料价格相比去年上涨30%至40%,致使羽绒服成本大幅增加。另一方面,普通消费者很难从外观和手感上区分以“飞丝”填充的羽绒服与真正的羽绒服。一些直播间利用“大牌清仓”等噱头夸大原价和产品质量,误导消费者购买。如果消费者轻信主播或销售人员的虚假宣传,就会掉进消费“陷阱”。现实中,监管往往滞后,如果不主动发起维权,这类欺诈就更容易得逞。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消费者购买羽绒服时切莫贪图便宜,需警惕低价隐患。电商平台应充分履行监督管理义务,优化展销机制,精准淘汰不良商家,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购物环境。同时,市场监管部门须主动作为,及时反应,开展行业性的排查和整治工作。通过这些措施,让无“绒”羽绒服彻底退出市场,以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