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如此“躺平”要不得。 云娜作
董渺
近日,某地8名“躺平式”干部被一次调整,引发社会关注。“躺平式”干部被亮“黄灯”,说明“治庸”“治懒”正成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
“躺平”一词最初起源于网络,意指放弃追求事业上的进步和成功,转而追求一种低欲望、低压力的生活方式。然而,当这种心态被部分干部带入工作领域,便演变成了一种逃避责任、缺乏担当的消极态度。“躺平式”干部往往表现为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实干不担当,工作中被动应付、拈轻怕重、逃避难题、善于“甩锅”、漠视群众疾苦等。这类干部不仅有损干部队伍形象,还引发群众不满,一定程度上对地方或部门发展造成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仔细分析一下,一些干部之所以有“躺平”的想法,既有个人主观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影响。一些干部干工作带有很大的功利性、目的性,“无利不早起”;一些干部能力本领欠缺,对所负责领域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应对能力,遇到问题选择逃避和放弃;一些干部工作中对上粉饰成绩,对下指手画脚,专找容易的干,成为群众眼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些干部因升迁无望,对工作产生懈怠心理,得过且过混日子;一些干部自认为是老同志,倚老卖老,对工作任务推三阻四,乐做甩手掌柜。从外因看,有的地方和单位标杆树立不清晰、用人导向不鲜明,为“躺平”提供了“温床”;有的单位在教育、管理、监督等方面存在漏洞,为“躺平”提供了土壤;有的单位考核评价制度不精准不完善,影响到党员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躺平”的危害不容小觑。现实中,“躺平式”干部在工作中推诿扯皮、敷衍塞责,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加大了群众办事的难度。一名干部如果在任期内选择“躺平”,意味着一个地方或部门几年内很有可能停滞不前,影响地方或部门长远发展。当“躺平”成为一些干部的常态时,会对其他干部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造成更大面积的“躺平”,严重败坏干部作风。
近几年,各地对“躺平式”干部加大了治理力度。比如,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每半年公布一次“躺平式”干部名单;湖南等地开展了“躺平式”干部集中整治……这些地方的尝试都为治理“躺平”现象提供了参考借鉴。
但要看到,“躺平”现象的存在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消除“躺平”顽疾需要从各个环节全方位发力。一方面,要优化基层机构职责配置,确保干部职责权利相统一,使干部无法“躺平”。另一方面,要精准、科学、有效运用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对干部有激励、有容错、有关怀,让党员干部不愿“躺平”。此外,还要加强监督和管理,敢于拉下脸、动真格,把“板子”打到具体人身上,对“躺平式”干部进行严肃处理,使党员干部不敢“躺平”,最终促使“躺平式”干部站起来、动起来、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