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汪曼莉
最近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儿童手表因其具有定位、接打电话、不在通讯录里的电话打不进等功能,很适合老人使用,可以有效解决家人对准确掌握老人位置信息、预防电话诈骗等的诉求。
一款本来适用于儿童的手表,却能在老年群体中找到“存在感”,为何?
因为有需求。不少人有过类似经历:家里老人外出散步,因身上没带手机无法联系,时间一长,家人焦急寻找无果乃至报警。当然,也确有老人迷路走失。不可否认,老年群体有一些长期形成且不易改变的习惯。例如看电视了解次日天气、外出不喜欢带手机习惯戴手表等。与其要求老年人改变自我、适应当下,不如看到其现实需求,多多提供适老化产品和服务。
儿童手表被用于老年群体,说明社会在适老化方面尚未做好充足准备,老年人的很多需求还没有被看到、被关注、被重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数据,即到2035年左右,年逾六旬的银发族占中国总人口比重将超过30%,整个社会对适老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将大大增加。
有需求就有市场。实际上,老年人使用的儿童用品不只是儿童手表,像魔方、七巧板等儿童玩具也很受他们的欢迎。面对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的情形,这无疑将形成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的众多产业。但从当前来看,适老产品的供应并未跟上快速增长的老年群体需求,导致正在解构细分的需求因为供给的不够充分,让一些原本平行的供需有了交集,儿童手表也就因此戴在了老年人的手腕上。
有市场就应该有供给。适老化产品与服务的高质量供给,既是符合国家需要、发展政策的供给,也是科技含量高、增长潜力大的供给,更是扩大内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供给。盯住“没有”求突破,盯住“细分”求拓展,盯住“精准”抓优质,实现创新型供给和升级型供给,就会推动适老化产品与服务的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良性互动,进而开拓出一个极具潜力与机遇的大市场。
促民生就是稳预期。从耄耋老人戴儿童手表不难看出,民生需求,是民生课题,也是经济动力,既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更多惠民、暖心的举措,也要求以需求的提升刺激供给侧的信心和预期,更好连接供给与需求,打通发展与民生,实现民生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
近一段时间,国家积极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挖掘民生需求背后的内需潜力。这需要我们充分认识抓民生需求就是抓经济发展,把民生需求作为促进经济稳增长的切入点和发力点,捕捉包括老年群体在内的居民消费需求所呈现出的变化,打出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两者有效结合、相互促进的“组合拳”,并针对当前供给存在的卡点、堵点、弱点,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充分释放民生需求的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的巨大空间,实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