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评论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7日
在社会大课堂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刘居星

每到暑期,各高校积极探索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前不久开展的2024年陕西省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来自全省30多所高校的500余名师生通过参观革命旧址、深入城乡调研、进行基层服务,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连日来,各高校纷纷组建各类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让学生在火热实践中上好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

社会实践为青年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研究问题提供了宝贵契机。青年学生实地感受、亲身参与,不但能更加深刻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价值,而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将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

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也有部分团队和青年学生对社会实践缺乏深刻认识,把社会实践变成了轰轰烈烈的“到此一游”,甚至社会实践导师异化为领队,不能充分将社会实践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社会实践重在求真求实,需要青年学生带着问题调研、带着思考实践,进入真情境、了解真情况、解决真问题、创造真成果,从而获得真成长。

在社会大课堂上好“行走的思政课”,要求学校健全相关机制、优化顶层设计,将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实习活动结合起来,加强对青年学生的调研指导,开发设计专门的实践课程,紧密结合学科专业,找准“小切口”展开“大纵深”,强化特色性的实践服务,切实提升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在社会大课堂上好“行走的思政课”,要求师生强化责任担当、认真参与对待。经济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青年学生未来就业和服务的重要方向。青年学生要在社会这所大学校中,用心观察、深入思考、经受锻炼,进一步了解社会需求、明晰职业规划,将“小我”融入“大我”,在服务“国之大者”中实现人生价值。

在社会大课堂上好“行走的思政课”,还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各方实践资源和育人资源有效整合,搭建起多方联动、协同育人的实践平台,打造更多扎根实践土壤的思政课堂,让理论和知识更加可感可知、生动鲜活,让青年学生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淬炼青春、茁壮成长。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