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高虎
一段时间以来,“烟卡”游戏在全国多地中小学生中颇为流行。
“烟卡”游戏起源于70后、80后的一种纸牌游戏。当时的孩子用各种废纸折叠成纸牌,放在地上轮流拍,谁能将对方的纸牌拍翻面,就能赢得对方的纸牌。而如今的孩子玩“烟卡”游戏,除了将废纸换成了不同品牌的烟盒外,规则上并未有任何改动。但这材质上的不同,却引发了争议。
废纸和烟盒,这看似不大的变化,却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隐患。
如今的孩子玩“烟卡”游戏,收集不同品牌的烟盒,或向吸烟的家人索要,或自己去便利店购买、到大排档收集,甚至在垃圾桶里翻找……
且不说去垃圾桶捡“烟卡”易沾染细菌而生病,一些孩子甚至会通过组建“烟卡”交流群,拍照炫耀各自的“烟卡”,这已然脱离游戏的初衷。
更重要的是,一些孩子通过“烟卡”实现了与香烟产品的“初遇”,他们将香烟的档次、价格、产地等信息熟记于心,这加大了孩子成为“小烟民”的风险,不利于其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而在一些学生中,“烟卡”已经脱离最初的游戏层面,“烟卡”可以用来换取物品,也可直接用现金交换。而随着游戏的火热,“烟卡”也从之前“要来的”“捡来的”,到现在形成商品化、产业化、规模化。这种变化,让孩子的“烟卡”游戏不再那么纯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无论“烟卡”是从烟盒上剪下来的还是仿制的,都不能向未成年人销售。因此,“烟卡”无论真假,本身是不能作为商品出售的,将之出售给未成年人,是错上加错。
诚然,在游戏中可以感受快乐、建立友谊、收获知识,孩子的童年离不开游戏的“调味”,爱玩更是孩子的天性。现阶段,学校和家长在对“烟卡”的管束上,一味采用强制规定,暴力没收撕毁“烟卡”的行为,有可能会伤害孩子与大人之间的感情,严重的还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因此,对孩子的“烟卡”游戏,要从吸烟的危害,以及“烟卡”游戏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入手,向孩子提出不沉迷、不攀比、不买卖“烟卡”等要求,做好防止学生沉迷“烟卡”游戏的教育。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依法遏制、打击印刷和销售“烟卡”中的违规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