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评论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5日
大国工匠从“稀有”到“常有”

郭军

陕西现有7名大国工匠,数量居全国前列。对于全省几百万产业工人而言,7名大国工匠就像大熊猫一样“稀有”,很多时候只有在电视里才能看到。

今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启动“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每年培育200名左右大国工匠,陕西这一次就有8人入选。

相比之前全国每年仅发布10名大国工匠,如今每年培育200名左右,就好比“绿皮火车”速度与“高铁”速度,展现了全国总工会的“大手笔”。

大国工匠从“稀有”到“常有”,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答案是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需求。

如今,从中央企业到地方企业,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布局,创新是核心。尤其当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对人才队伍提出更高要求。

如果说前些年启动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各级各部门从职教、培训、竞赛、激励等入手,铺就了产业工人成长成才通道,让能工巧匠不断“破土冒尖”,提升了产业工人整体素质。那么现在,为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更要重点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大国工匠是一线发明家,是高技能人才的代表。但全国每年培育200名大国工匠对全社会需求而言远远不够。所以说,中华全国总工会开展的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更是一项示范引领工程。

大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特别强调,除每年培育200名左右大国工匠外,各地、各行业每年还要培养1000名左右省部级工匠人才、5000名左右市级工匠。可以看出,中华全国总工会希望以此为契机,示范引导各地、各行业加快形成大国工匠带头引领、高技能人才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各级各部门也要积极应对经济转型和产业变革新形势,建赛道、扩通道,尤其强化以人才、知识、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形成尊重人才的制度体系,更好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