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副刊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0日
龙头松

孔明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我第一次去灞源,看过龙头松。当时去灞源只有一个目的,就是采访希望工程。活动结束后,朋友提议去看龙头松。半路上听他说:“可惜了,那棵松。”

未看见松,我当然无动于衷;看见松后,我目瞪口呆了。眼前是一片包谷地,绿油油的,包谷长势正好。终于看见了那棵松,果然盘卧如龙,“龙首”昂起。几个人站了一会儿,就离开了。没有评头论足,没有一步三回头,可心里总觉惆怅,且久久挥之不去。

多年了,心里一直有那棵松。梦见过多次,松竟是活的,好似龙随时要腾云驾雾。梦里,我目不转睛,似乎要目送它腾空而起。龙归大海,那是龙的归宿;行云布雨,那是龙的职责;普降甘霖,造福一方,那是龙的恩德。民间有崇拜,龙便要应景。或如云盘峰头,或如水伏山涧,或如石卧旷野,或如这棵松。心头一恍惚,梦里的我竟长舒一口气,略微有点释然。

今岁属龙年。于心而言,我希望风调雨顺。春夏,一直降及时雨,不由让人心生欢喜。前段时间,田野丰收在望,我灵机一动,想去灞源,邀请乡友同往。我告诉他,想看龙头松。他无异议,只是说龙头松没了。我却说:“在我心里,龙头松一直在。”说这话的时候,眼前再次恍惚,竟重现了梦里的情景:龙头松挺胸傲视苍穹,蓊郁葳蕤,好不威风!我告诉他:“十五六年前去看龙头松,还在!”此话一出口,竟恍若隔世。人生如梦,我说的正是梦话。

又看见龙头松了!不像第一次看见时那么震撼,也不像梦里那么真实。松像是几根枯木拼接,雕刻成的一个巨大的盆景,气势已荡然无存。松枝的一端,横穿斜坡,伸向沟沿。四周的地面硬化了,立了一尊石碑,还盖了一间小屋。屋前摆放了香炉,香蜡尚有残留。屋里敬着神的塑像,酷似传说中的龙王造型。碑上隐约可见红的刻字,是今人的手笔,说龙头松是大禹治水时种植的,以证其古老;还有王莽赶刘秀的故事,以证其神奇——说亏了龙头松的掩蔽,刘秀才逃过一劫。单在蓝田一域,类似的所谓传说就有多个。

但松是真的,有一堆枯枝为证;与传说中龙之腾舞姿态相仿佛,令人不能不相信天地之间,确有鬼斧神工。一行人肃立,向龙头松行注目礼,我瞬间一走神,枯枝仿佛复活了,又活成了梦里的样子。不管说啥,这棵松活过,活过千年,见证了人世沧桑,便不能等闲视之。人难过百岁,一茬又一茬,来了去,去了来,连一个影子也不曾留下。一棵松在这里生长过,枯枝还在,就值得人动容。

在当地人眼里,松似龙,龙是松,一直保佑着一方水土、一方生灵。人们自然敬若神明,更少不了寄托一种念想,传示一种神奇。逢年过节,当地人有个七灾八难,或头疼脑热,或遇事不顺,或出门求个吉利,都免不了来拜一拜。

哦,一棵松,能活过千年,不是龙,也是龙了!一千年,两千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松是安然无恙的。置身于深山老林之中,任风吹雨打,电击雷轰,日晒月照,我自巍然屹立,岿然不动。在漫长的岁月里,不为外人所知,反而安生如常;不被人崇拜,反而长安长久。

在龙头松前,我悲欣交集,为这棵松,也不为这棵松。恍惚间,我想起了庄子的故事。他说树因成材而被伐,又说树因不才而长久。这棵松能活长久,显然是因为不才;这棵松能被当成神一样的存在而敬奉,显然是因为活得长久。有幸?抑或是不幸?

一堆枯枝,是熬不过时光的,而向上生长的力量一直在。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