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孙萍
一粒米,千滴汗,实现粮食丰产又丰收殊为不易。从减少种田损失、积极应对病虫害和自然灾害影响,到降低产后“跑冒滴漏”、努力遏制餐饮浪费,每个环节都大有可为。近日,陕西省农机鉴定推广总站安排部署粮油作物机收减损工作,明确今年的目标任务是机收减损工作在当前基础上力求新突破。各地要在种好“有形良田”的同时,耕好“无形良田”。
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态势。伴随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而粮食领域损失浪费现象依然存在。如何耕好节粮减损“无形良田”,是守护好粮仓的现实课题。减少粮油作物机收过程的损失,是节粮增收的重要一环。今年,陕西机收减损工作重点在丘陵山区和“小散偏”地区,各地需结合主要种植作物确定“突破口”。关中地区将机收损失率控制在小麦1%、玉米2.1%至2.2%的全国平均水平;陕南地区将水稻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油菜机收损失率降低2个百分点;陕北地区重点在大豆上寻求突破,争取机收损失率降低2个百分点。
耕好“无形良田”,将减损工作落到实处,还有赖于提高相关主体的能力水平。机收损耗与机具性能、作业质量密切相关。收获时机不恰当、收割机维修保养不及时、机手操作不规范等,都会导致损失率偏高。各地收割前应根据农作物特性做足减损“功课”,升级技术装备、强化机手培训、进行现场指导。同时,针对烘干、储运、加工等环节,应加大保障力度,加快补齐短板,推动相应减损服务提质扩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减少损耗,就等同于增产增收。有报告测算显示,到2035年,若我国粮食收获、储藏、加工和消费环节损失率分别减少1至3个百分点,可降低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主粮损失约550亿公斤。因此,我们要做到开源与节流并重,不弃微末、不舍寸功,抓实抓细各个环节,形成全链条粮食减损合力,让中国人的饭碗装入更多陕西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