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评论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15日
乡村建设切莫“复制”“粘贴”

杨杰

乡村作为民之居所,见证着时代变迁,连接着未来发展,更事关群众的幸福“质感”。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深入推进,各地在乡村建设方面纷纷精心部署、扎实推进,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实践证明,乡村建设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使得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其形成的独特乡村文化符号,既扮靓了乡村“门面”,又丰富了乡村内涵。

但有些地方却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乱了阵脚。在没有认清自身优劣、没有了解群众需求的情况下盲目推进,“复制”“粘贴”:路不好走就铺水泥路,哪怕挖树铲草也要建广场,哪里的民居气派就照着哪里盖……长此以往,我们的乡村极易陷入“千村一面”的尴尬境地,不仅浪费了资源,还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生态平衡”。

乡村建设重在“实”字。既然农民是乡村的主体,那么,“建什么”“怎么建”就应该让农民说了算。政府在建设中应以解决群众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乡村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坚决抵制“花架子”。另外,还应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前期建设与后期维护,有效激发其主人翁意识。有商有量,有建有护,这样的乡村才能长久。

一方水土,一方风情。乡村建设要有特色,“一种模式打天下”的路子行不通。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人文风情等多种因素,深入乡村肌理,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设计。要注重传统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善于挖掘丰富文化资源,依托浓郁乡土气息,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将“一面是乡愁、一面是烟火”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乡村建设还要铸魂。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满足群众文化服务需求。只有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群众整体素质提升作为重点,广泛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其精神生活,推进政策宣讲,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才能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