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评论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15日
莫让“纸面就业”误了学生

周明

今夏,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地各部门全力以赴稳就业。然而,在贯彻落实过程中,一些人开始动起了歪心思:有辅导员为了“方便”学生直接代其“网签”,有商家为学生提供付费“盖章”服务实现“就业”……一条“假就业”链条逐渐显现。

对于高校来说,“亮眼”的就业率是其在招生端取得优势的重要竞争力。按照教育部规定,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为了追求就业率,一些学校将原本应是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好就业、就好业的工作,变成了千方百计劝告学生赶快就业,甚至不惜弄虚作假的“糊弄事儿”。

在一些高校,不仅是负责就业的老师,甚至一些从事教学任务的老师也承受着巨大压力。如果完不成“就业”任务,他们也会被施压,从而影响工作业绩。有学生反映,学校辅导员在微信群里直接告知学生,找不到工作就在填表时写“灵活就业”、碰到调查就说在做自媒体。

一位毕业生家长坦言,尽管他的孩子选择了继续出国深造,却仍不得已给学校提供了虚假的就业证明。

如此来看,这样的就业“帮扶”,表面上看让学校的就业率提升了,但最终没有真正帮到学生。

“纸面就业”、数据“注水”的背后,是部分高校形成的不良就业政绩观在作祟,但从根本上讲,还是懒政不作为、形式主义的外在表现,更是与稳就业的大局和初衷相违背。

近日,针对一些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就业,而是靠“盖章”“网签”假装找到了工作的“纸面就业”现象,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严守就业数据真实准确底线,严格审核每位毕业生的就业材料,重点核查灵活就业等相关数据,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违规行为。

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要严格执行就业工作“四不准”“三不得”规定,包括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得不切实际向高校和学院提去向落实率具体指标;不得将单一的去向落实率指标与就业工作人员或者辅导员的绩效考核、评优等挂钩。

就业率造假是对高校公信力的极大伤害。作为服务毕业生的高校,要警惕不良就业政绩观,不能“唯就业率论英雄”,要摆正心态,切实培养学生就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努力提升就业服务的“温度”和“精度”,确保每个数据都经得起推敲,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好就业、就好业。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