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副刊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0日
南门的况味

张彦梅

如果有外地亲友来西安只做一两天的短暂游玩,我一定会带他们从南门的城墙开启一场“节选”式游览。南门周边,有引人注目的书院门、西安碑林博物馆、钟鼓楼、小雁塔等。这一线行走下来,或许能让人触摸到西安这座城的历史和文化。

我也很喜欢这一线的风景。

十五年前,我在南门附近上班,每次在南门外等车时,都会对着青灰色的城墙久久凝望。

西安城墙,一年四季给人的感觉不尽相同。冬季,城墙有“虎视何雄哉”的气势。城墙之上,箭楼巍峨,绘着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图案的灯笼被风吹斜,印有飞龙、麒麟的三角旗猎猎飞舞。城墙脚下,赳赳苍劲的秦腔嘶吼着,恍惚间,我仿佛听到城墙外千军万马袭来,马蹄声、战鼓声铿锵作响。它经历过沧桑,依然有居高临下的巍然,在过往骤急的车声里,静静雄踞在那里,让人仰望且心生感慨。

履其上,抚摸着青砖俯瞰周遭,感受墙内与墙外的景象,就会对“驻守一方土地,护佑子民万千”的城墙心生一种踏实。这种踏实,源于凝聚在城墙根下的岁月静好。时光静谧,在护城河边流淌着、延伸着,人们在这里散步,下棋,会友,吼秦腔……

如果下班尚早,我会穿过城墙南门门洞,随着人流走百余米,到书院门逛逛。

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塔一牌楼,牌楼上方是“书院门”三个金色大字。牌楼两侧书有“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楹联。楹联中隐含着这条街上的两个重要地标——西安碑林博物馆和关中书院。

书院门是一条城墙根下的仿古步行街,因街上的关中书院而得名。

有人说,诗意可以是青灰色的。脚下的青砖石板路,路旁两侧的古建筑砖墙,飞檐翘角的屋顶,质朴的青灰色衬托着这里特有的神韵。木楼,雕花窗,仿古的店铺在参天的古槐间隐现。举目四望,两旁门店摆满了笔墨纸砚、书画字帖、陶埙铜器,店名中有“轩”“阁”“斋”“楼”等字,古韵悠悠。整条街道虽店面摊位林立,却不闻吆喝叫卖声,顾客路过赏玩、咨询,安静从容。

有些摊点临街而设,围观者众,凑上前去,有民间书画家在提笔、蘸墨,情发于纸,写着,陶醉着。随便选一间店铺进去,玉器、篆刻、碑石拓片、皮影剪纸、书法字画……伴着风雅悠悠。过往的人,无论年轻年长,都是面容温和,步履从容。走在这里,会不自觉地雅起来。

耳畔有埙音回旋,深幽苍茫。埙出身于泥土,却吹出了高于泥土的天籁之音。埙是一种吹奏乐器,上小下大,状若鸭蛋,是先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乐器,携着六七千年的宏阔,声音绵绵袅袅。

关中书院就在小街深处,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大儒冯从吾讲学之地。

书院不能随意参观,但门楼左右两侧的“崇文”“尚德”四字依然讲述着育人的主旨。冯从吾这样概括讲学要旨:千讲万讲,不过要大家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三句尽之矣。透过铁栏杆凝望,书院里古树参天。

继续漫步,就到了西安碑林博物馆。如果想更近距离探究长安,那么这些圣儒、哲人的浩瀚石经将带着遥远的温度引领你感受历史的宏大。

走走停停,迎着黄昏的霞光,双脚轻轻地落在一块块历经了岁月洗礼的青灰石砖上。翘首看一眼城墙,打量一下书院门,或许因为这里曾经有帝王叱咤,有风采激扬,也或许因为千年的崇文尚武,才形成了这个古老城市浑厚风雅的独特气质。

有外地友人曾在游览这一线后问我,他算不算走进了西安的灵魂?

也有朋友留言,陶然也,意犹未尽。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