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王志辉
近日,成都公安发布通报,网传“四川启动2.15万亿元拆迁项目”系违法行为人利用AI软件生成并发布的虚假信息。
去年以来,生成式AI爆火。不法分子借此圈粉引流,把其当作“智能造谣机”,使谣言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和破坏力,令人防不胜防。
相比而言,AI谣言更易引发病毒式传播。只需输入关键词,AI便会自动在网络上抓取并生成文本、配上虚假图片。据媒体调查,炮制各类谣言的某MCN机构一天能生成4000篇至7000篇文章。这类谣言通常“图文并茂”,甚至以官方报道的形式出现,因而更具迷惑性。
治理AI造谣乱象,关键在于健全AI学习和生成机制。目前,已有生成式AI内容检测平台可以鉴别AI换声、换脸等伪造内容。科研机构应利用技术手段,明确AI应用边界,完善AI内容生成规则,让AI学会辨识并拒绝生成谣言,甚至利用AI强大的信息搜集能力鉴别谣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从新闻生产角度看,视频平台的大量内容由算法分发。久而久之,公众容易陷入算法营造的“信息茧房”中,进而更容易相信符合自己认知的谣言。因此,一方面,视频平台要避免在新闻编辑、分发环节过度依赖AI;另一方面,要提高公众对AI内容的辨别能力,提升媒介素养。对于那些对网络媒体不甚了解的老年人和未成年人,亦须加强科普,提升他们的信息辨识能力。
治理AI造谣乱象,应加大造谣者的惩处力度。调查显示,大量AI谣言通过虚假账号发布,因此,平台仅对造谣账号“一禁了之”无法彻底根除AI造谣乱象。视频平台应追根溯源,挖出藏在造谣账号背后的不法分子。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AI造谣犯罪的认定标准,以更加行之有效的惩处,对不法分子进行精准惩处,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如今,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凸显。面对人工智能,理应敞开怀抱接纳,积极让AI发挥其促进社会革新的强大功能,同时也要加强监管和治理。只有为人工智能发展“定规立矩”,让AI“学会”遵守底线,才能更好地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