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王宗涛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明确力争到2025年,全国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如何推动《方案》有效落实?笔者认为可借鉴有关方面的先进经验。
建设“名校+”教联体。名校牵头从办学理念、教育管理、课程建构等方面对成员学校进行带动,实现联合体各校的协同发展。例如,西安高新第三小学“名校+”教联体中,名校将自身成熟的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师培训等经验分享给成员学校,通过管理团队输出、教师代培等方式帮助成员学校提升办学水平。
开展丰富多样的联合教研活动。组织各成员学校的教师开展主题教研活动,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例如,在成员学校开展学科集体大教研活动,通过微型教学展示、专家点评课例、专题培训等环节,为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鼓励学校教师组成教研团队,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课程开发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同时,让优质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城乡学校间共享,更好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学校家长沟通联系制度。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家长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主动协同学校教育;学校与社区、社会资源单位合作,开展知识宣讲和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外活动场所,为学生提供校外活动空间。
精准帮扶与“把脉式”指导。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把脉式”指导,通过听课、查阅资料、实地察看等方式,了解学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措施。例如西安市第一保育院在“名校+”教育联合体内对成员幼儿园进行“把脉式”指导,从专业培训、规范办园、园所管理等方面进行精准帮扶。
教联体建设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教育改革举措,关乎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教联体建设才能结出丰硕成果,从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筑牢根基,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开辟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