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评论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05日
打开更多公共文化服务空间

魏向荣

近日,笔者看到一家上海民营美术馆加入市民艺术夜校的报道,说这家美术馆每周增加两到三小时运营时间,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夜间学习场所,课程收费也是公益价。无独有偶,在咸阳市秦都区,一些社区探索了一种“城市合伙人”机制,以纯公益性质和低偿市场性质两种形式,让社会机构入驻社区,向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文化服务。

可以说,这两件事都是社会力量“出空间”“出服务”,通过扩圈、破壁,打开了更多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为市民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文化供给的典型案例。

要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延伸服务链条,直达基层,走进社区,着力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需要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渠道融合的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这些举措将为基层探索更为丰富、供需适配的公共文化服务,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打开广阔的政策空间。

当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支持下,各地公共文化惠民服务体系建设和推进力度持续增强,公共文化空间在数量、质量方面得到了较快发展,成为“城市新风景”,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但客观来看,在基层社区,和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服务需求相比,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机制、水平还存在不少差距、短板、瓶颈。比如社区服务空间不足、服务点偏少、服务资源分散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调动、激活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群众所盼,改革所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是惠民的,首先需要牢牢把握“为民立场”“惠民态度”,坚持以社会效益为第一选择,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品质。同时,最大程度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持续扩圈、破壁,挖掘、打造更多“小而美”的社区文化服务空间,以个性化、多样化的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