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评论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05日
规范使用网络语言要从娃娃抓起

王志辉

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语言对人们的日常表达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一些富有创意、新颖独特的网络语言,如“点赞”“刷屏”等甚至被收入词典。这些网络语言既生动有趣,又反映了时代特色,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创新活力。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网络上也充斥着大量低俗媚俗、粗制滥造的“黑话烂梗”。这些词不仅出现在网络的评论区、孩子的日常交流中,甚至出现在学生的作文里。这些变了味的语言不仅污染了网络空间,还助长网络暴力,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必须予以清除。

铲除“黑话烂梗”的滋生土壤,网站平台责无旁贷。作为网民交流的重要渠道,网站平台应自觉落实整改任务,主动承担监管责任,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及时推出有针对性的筛查过滤系统,让“黑话烂梗”无法现身。

限制“黑话烂梗”在未成年群体中传播,需要家庭和学校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开展语言文字规范教育。学校可通过开展古诗文诵读、语言文字能力比赛等活动,引导孩子正确、规范地学习、使用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家长需在日常生活中监督孩子的上网行为,及时纠正其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对于媒体和语言文字研究机构来说,要及时向未成年人总结并宣传反映真善美的网络语言,让规范、典雅、优美的网络语言家喻户晓。

需要注意的是,整治不等于“一刀切”。反对“黑话烂梗”不是要否定互联网对于推动汉语创新所起到的作用,而是要为网络语言“立规矩”。只有守正创新、吐故纳新,才能清除“黑话烂梗”的不良影响,让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