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席晨
夜幕降临,三五好友点一桌可口的美食,在“热辣滚烫”中享受放松时光;结束忙碌的一天,饥肠辘辘时一碗美味的夜宵,抚慰了无数夜归人疲惫的身心……时下,逛夜市吃夜宵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夜间消遣的一项重要选择。夜市里升腾的烟火气,照亮城市新“夜”态,成为拉动消费、助力经济增长的新支撑。
商务部发布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0%以上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夜食经济”火热的背后,折射出现代人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消费新需求。
瞄准这一大市场,许多商家纷纷加入其中。但随着“夜间食堂”遍地开花,摊位乱摆、噪声扰民、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下班晚高峰到来后,夜市也逐渐热闹起来:沿街餐馆桌椅外摆,扎堆出现的地摊小吃将人行道挤占得水泄不通,部分流动摊贩在机动车道上经营导致车辆行人大量聚集……周边居民向记者诉苦,街边大排档越开越多,深夜酒馆营业时间越来越长。
夜市承载着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也为众多商贩提供了生计。但这些都应建立在确保食品安全、交通安全、不影响市容环境的基础上。然而,由于监管乏力,部分“夜间食堂”正走向野蛮生长,降低了群众生活品质,破坏了城市形象。
如何找到城市文明有序管理与市井烟火气之间的平衡点,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服务管理水平,更是一座城市留住人心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围绕无序经营这一难题,部分地区开始变“一刀切”为“疏堵结合”,探索更多柔性执法、智慧监管的可能性。例如,去年7月,西安市设立食品临时摊群点和瓜果销售点;在上海丰盛里夜市,当地推动各职能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民商矛盾”调查研究小组,联合解决各类“扰民夜市”难题。这些做法或许可以提供借鉴。
有关部门应根据当下夜市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试行更灵活、更精细化人性化的管理措施。无论是加快选点建设固定的美食聚集区,强化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还是对夜市涉及的占道经营、噪声扰民、环境脏乱差等进行动态监管,只有在精细化管理服务上下功夫,才能推动夜市从“便民”走向“利民”,促进其更健康长远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