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评论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8日
让教育家精神直抵心灵

南楠

有这样一群耕耘者: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陶文铨,扎根西部60余载,耄耋之年仍立教,师风师德耀人间;乡村教师支月英,深植大山,以梦为马,引领学子逐光前行;地理老师兰会云,携少年跨千里骑行,万卷书成万里路,地理课堂活现眼前……他们,拥有一个共同而闪耀的名字——人民教师。他们以行动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传承了这个时代独具魅力的精神火炬。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立足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系统性跃升的关键历史节点,我们应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携手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教师是燃灯者,自身理想信念坚定,才能照亮学子心灵。20世纪50年代,一批交大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奔向大西北,积极投身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这些人,燃烧自己、成就他人、报效国家,升华着自我的人生价值,书写了感染心灵的奋斗故事。教师播撒的每一滴知识甘露,都能滋养广大学子茁壮成长,也会推动国家和民族兴旺强盛、延绵不衰。因此,广大教师要胸怀“国之大者”、矢志立德树人,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新时代“大先生”。

卓越的教育成果,源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默默耕耘。回顾过去,我国的教育事业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前辈师者用一生向我们诠释什么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教师情怀。无论是在偏远山乡躬耕,还是在繁华都市执教,教师都应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保持教育热忱,不为名利所动,以耐心和毅力在教育沃土上精耕细作,静待每一朵生命之花的绚丽绽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高校教师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承者”“创造者”,既是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又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广大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怀着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敏锐捕捉时代脉搏,拓宽教育视野,精准把握教育规律,积极拥抱科技变革,善用技术手段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同时,应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旅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启发者与关怀者。

教育家精神的弘扬,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壮举,而在于日常点滴的积累沉淀。教案旁的沉思,教学笔记的研读,生动课堂的共鸣,都可能让教育家精神直抵学生心灵!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