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副刊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13日
用文学给生命“上釉”

肖云儒

安雅琴的散文写得极为真诚。她用笔追寻着自己的人生脚步和心灵轨迹,眼睛向内,在自己身上和心里掘了一口井,不停地掏,将其掏深、淘净,再蒸馏。她如鱼得水地写自己这口生命之井汩汩流出来的水。水里有甘甜苦涩,她就写这些甘甜苦涩。即便往外流淌,也必是以自己为起点,走向外面的世界。

这使她的散文常有独到的生活感悟和艺术表达。她以“我”为起点,从“我”出发,抓住自己人生经历中的一些元素落笔,如日常生活中的亲友、院子、村落、厨房、皂角树,如那些在孩子心中留下多彩记忆的节庆、民俗和艺术活动,等等。从这些个人拥有的独特经历出发,走向社会和人生。她从小时候村里用皂角洗衣物的场景,写到随长辈煮皂角吃时心中独有的感觉,再写到自己也开始用皂角染白发,将皂角与人生联系起来。笔墨也好,人生也好,走得再远,也不离开那个起步的原点。

她永远以第一人称“我”的身份写作,以参与者、在场者、亲历者、目击者的身份,写自己的人生和感悟,写老人、老事、老屋,那些记忆中酿造了多年的老酒。她的作品里有一种扑面而来的乡土味、家常味、烟火味。在这些味道和气息的背后,是生命留下的痕迹。她对自己的人生,用记忆来过滤、用生命来激活、用艺术来上釉,在许多文章中,将自己的乡土记忆和童年亲历,作了极具个别性的展示。这一类作品,常常以“我”丰腴了“我们”,以个人生命的独特,丰富了族群共有的、普遍的生存经验。

文章的独到源于人生资源的独有,源于对独有资源的独特发掘。作者人生经历中那些鲜活的回忆,常常包含着自己的感悟。和观察不一样,这些感悟中是饱含着作者的感受和思考的。如在《声音》这篇文章中有这样的文字:有时候已经不太在乎声音的表象,而是在意声音里暗传的意思。她用心捕捉春天草尖上露水轻滴的微响;夏天荷叶上像风中小舟那样轻轻摇曳着的珍珠般的水滴,当被游过的鱼儿碰落时,那种“山摇地动”的感觉;而秋天纺织娘的低回浅唱,“有一点胆怯,有一点扭捏”,用试探和呼唤,揪着人的心……这哪里是用耳朵听出来的?完全是作者用自己的心悟出来的。其中,有大自然原声的诱发,更有作者心音的交响、鸣和。

写自己在场的生活和生命,作者必须是一个十分珍惜而不放过生活中每一个瞬间的人。《声声慢,那些旧时光》一文中,作者把生活的节奏像慢镜头那样放大、拉长,将老照片中一个个凝固的瞬间,复活为进行时的鲜活事件和感情片段,娓娓道来,将自己拥有的生命财富运用得非常精到,非常充分。

写作中,对自己笔下的元素,作者总是用文学之美进行精致的审美“覆膜”,给自己经历的生活敷彩、上釉,让生活由水变为酒,实现审美价值的增值。这样,作者也就由一位生活的在场者、目击者,变成一位生活的审美者,一位审美意义下的文学创作者。

乍读这些散文,你会感到作者是一位挺小资的人,活得自如、自得、自足。若要说得更准确,我感到她是一位具有诗性情怀和诗性表达能力的人。“花会把自己这样开放”“那个叫幸福的东西流淌得到处都是”……在她的心中和笔下,一切皆有生命,一切皆具诗意。眼中所见之事,心中所感之物,无不在和她对话、感应。去迪拜,她感受到被白袍、黑袍包裹着的美丽,是反衬和对冲之美;参加各种仪式化的活动,会引发她对盛大和充实、热闹和空寂的生命慨叹。

对于这些到处流淌着的具有充分主体性的客体生命,作者毫不放过和它们对话的乐趣。她在这种对话中表白自己,延展思考,在诗性中显出哲理的睿智——“一个人走在冬夜里,仿佛走在凝固的时间里,充满了禅意”“我们独自在各自的轨道里做自己”“这池水,洗涤着我,清空着我,梳理着我,让我和自己待在一起”。

祝福作者在自己的轨道里把自己做得更好!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