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王帅
据报道,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其中,东北某市近年来投入资金建设农家书屋600余个,这些书屋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存在脱离实际需求、管理维护等配套机制不健全、图书种类偏少以及图书配备的针对性、适用性与农民实际生产生活存在差距等问题。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民阅读”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还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等方面内容。农家书屋是全民阅读在农村的主阵地、大平台。随着乡村的发展与振兴,农家书屋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粮仓”。2007年1月,陕西第一座农家书屋在泾阳县高庄镇修石渡村挂牌。10余年来,在三秦大地上,农家书屋已经实现从无到有,从局地试点到全省覆盖,从传统模式到数字化升级的转变。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约58.7万家,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的阅读体验,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
然而,也应看到,在用“活”用好农家书屋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重“面子”轻“里子”、重形式轻实效;农家书屋交付使用后,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对日常的运行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书屋虽然建起来了,但跟不上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实际利用率越来越低等。凡此种种,都不利于农家书屋的健康发展。当前,在信息化快速发展形势下,农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书屋实际利用率越来越低,客观上也造成资金浪费。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农家书屋如果不能与“农”俱进、不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则农民群众对其满意度就很难提升。
一间农家书屋,就是一座精神粮仓。用活用好农家书屋,赋能乡村振兴,就要紧跟时代发展,摸清群众需求,提升服务效能。一方面,要细分读者群体,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青少年、老人等不同群体,生产出切合群众阅读需求的文化产品,让农家书屋成为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心灵家园,农村老人丰富晚年生活的阵地。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和延伸服务。2019年,中宣部等10部门印发了《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开展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网上网下协同推进”等要求。《“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建设,建立智能化管理体系。”在数字化阅读不断发展的今天,农家书屋的发展也需要提质增效,向数字农家书屋转型,使其真正成为农民获得综合性知识、助推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