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高质量发展一线行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9日
向“绿”而行

无人机拍摄的彬州市太极湾(资料照片)。 本报通讯员 李军朝摄

十二月十八日,陕西日报记者与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记者走进旬邑县,联合采访当地“碳库”项目建设情况。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记者 王国师摄

扫码观看精彩视频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近日,本报记者和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记者深入榆林、咸阳、西咸新区等地,探寻各地在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先进经验,讲述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们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和谐美丽陕西的生动故事。

本报记者 张乐佳 马腾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记者 王国师 马腾

在榆林市榆神工业区,一个个减污降碳示范项目正开足马力,加紧建设;在咸阳市旬邑县“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一处处山坡披上绿装,蔚然成林;在西咸新区,一个个新能源企业快速成长……

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支撑有力的生态保障体系,努力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上争做西部示范。

如今,实现“双碳”目标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三秦大地上,绿色逐渐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绿色”项目拔节生长

12月22日,榆林的气温已降至零下20摄氏度。在榆林科创新城,全球首个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已经投入使用,它不仅能为榆林运动员村持续供电供热,还实现了零碳排放。

“该智慧能源中心综合利用了太阳能、地热能以及氢能进行供能供暖。”清安优能科技发展(榆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睿告诉记者。

在吴睿身后,有一辆氢气能源储存车,里面载有340公斤氢气。在极寒天气,这一车氢气能源可以给12万平方米的区域持续供电供暖10个小时。

临近年底,中煤陕西公司煤化工二期指挥部总工程师孙宗礼忙碌不已。

“经过前期筹备,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项目顶层设计审查会、工艺包谈判等各项工作推进顺利,预计明年可以开始土建工作。”12月20日,孙宗礼欣喜地告诉记者。

2021年以来,我省作为生态环境部确定的首批碳评价试点工作省份之一,着力摸清碳排放家底、挖掘降碳潜力、探索减污降碳途径,全力开展煤化工碳评价试点工作,以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为代表的一批重点试点项目正在加速建设中。

作为植入“绿色基因”的全新一代煤化工项目,该项目到底有何降碳奥秘?

“项目以煤为原料生产甲醇,进一步加工生产烯烃等产品,通过分工序的减污降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结合推动源头、过程和末端全程减污降碳示范措施应用,大幅度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孙宗礼介绍,经核算,该项目碳排放水平为6.03吨二氧化碳/吨烯烃,达到了《现代煤化工行业碳排放基准》中1级领先水平。

今年,该项目还入选了生态环境部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典型案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煤化工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催化剂技术等先进技术不断革新,行业内交流更加频繁密切,低碳环保、节能高效、数字智能早已是全行业的发展共识和努力方向。”孙宗礼说。

近年来,榆林聚焦高碳城市低碳化发展,持续推动煤基化学品向高端合成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可降解材料等产品延伸,通过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三大举措,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在榆林市榆神工业区,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1500万吨/年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目前,该项目热解启动工程正在全流程试运行,已产出合格煤制油产品约2万吨。”12月21日,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控制部经理屠金龙告诉记者。

“项目通过全过程、全环节、全链条绿色创新,实现煤化工产业由大宗基础化学品向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领域延伸拓展,将有力推动榆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榆林市委常委、副市长杨向喜表示。

一个个“绿色”项目拔地而起,是我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双碳”战略落地的生动实践。降碳、减污正在让“高碳经济”“黑色经济”逐渐转换为“绿色经济”“美丽经济”。

“绿色”碳库提质扩容

冬日的清晨,寒风凛冽。12月18日,在咸阳市旬邑县城关街道赵家洞村,47岁的护林员张乾隆像往常一样扛着铁锹,在巡护的林地里清除枯草。

张乾隆巡护的范围是旬邑县三水河岸沿线,这里也是我省“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之一。

“旬邑县‘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投资1200万元,建设森林碳库1.08万亩,其中碳汇造林1000亩、森林抚育9800亩。我们在此建设长期固定监测站点2组,实现对森林生长过程的自动、连续、实时监测。”旬邑县林业局副局长李满利告诉记者,碳汇造林工作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绿原则,使用油松、山桃、沙棘配置混交林,既有利于快速提升碳储量,又提高了林分稳定性。

“旬邑县现有林地面积187.77万亩,森林覆盖率56.93%,居咸阳市第一。”旬邑县林业局局长第五耀林介绍,旬邑县“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得子午岭南麓生态治理需求迫切、有代表性区域的森林斑块得到有效连接,森林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森林的固碳释氧、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生态景观功能得到极大提升。

旬邑县的实践是咸阳市发展林业碳汇的一个缩影。去年11月,咸阳市被国家林草局确定为首批全国18个林业碳汇试点市(县)之一,并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据统计,目前,咸阳全市完成营造林63.3万亩,其中适于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有42.3万亩,林业碳汇储量432.48万吨,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前景广阔。

近年来,咸阳市充分运用林长制,在西部率先启动林业碳汇交易试点,组织编制了《咸阳市林业碳汇发展规划》,初步建立起林业碳汇计量测算、碳汇交易管理制度体系。去年,旬邑、长武、淳化3县为林权所有人颁发《咸阳市林业碳票》,并以公开拍卖的方式,完成了首批林业碳票的竞价交易。

“咸阳市坚持以林业碳汇试点市建设为统揽,科学推进国土绿化促碳汇增量,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促碳汇质量,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碳汇存量,加快林业改革创新促碳汇计量,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碳汇交易量,充分发挥林业碳汇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咸阳市林业局局长赵强社表示。

“绿色”金融助力增长

“明年,我们拟建泊域泊创干热岩供暖项目、智慧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中心项目……”12月21日,西咸新区产发绿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寇光辉向记者介绍公司未来规划时信心满满。

此前,体量小、融资难一度困扰着该公司的发展。

“我们是一家处于成长期的新能源公司,以‘水处理+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为主要业务。”寇光辉说,“光伏、储能、充电桩这些项目投资小、盈利低、回收期长,导致公司融资难。”

气候投融资的出现为公司发展带来了机遇。气候投融资即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8月,西咸新区入选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成为陕西唯一入选地区。

“为了破解金融机构对具有气候效益的项目识别难的问题、厘清气候投融资产业和项目边界,今年5月底我们印发了《西咸新区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标准(2023年版)》等系列文件。”西咸新区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杨静介绍,其中,《西咸新区气候友好型企业库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让西咸新区成为全国首个提出相关标准规范的试点地区。

结合目前已有的水处理、光伏发电、再生水能源化利用、充电桩及储能等储备项目,西咸新区产发绿能科技有限公司以创新市场手段激发新型电力、新型储能及智慧能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公司项目顺利入选气候投融资项目库。

入库后,西咸新区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的气候效益等指标进行评估,并召开政银企对接会,最终促成了合作,让企业获得“绿色资金”用于发展。

“今年,中心工作人员帮我们梳理了合适的融资项目,打通了与金融机构高效沟通的渠道。”寇光辉说,目前,公司已获批2000多万元融资。

为了更好地建设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和气候友好型企业库,西咸新区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联合西咸新区发改、商务等部门,开展气候投融资项目和气候友好型企业评价。目前,入库项目67个、企业31家,融资需求365亿元。入库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8.6万吨。此外,西咸新区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积极协调国开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综合能源、光伏、绿色建筑等19个入库项目解决融资75.7亿元,发放基金4090万元。

“今年,西咸新区获批了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随着西咸新区绿色低碳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将持续提升新区产业发展的‘含绿量’和‘含金量’。”杨静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