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评论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06日
公共文化服务要顺应群众需求

柏桦

近年来,陕西扎实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省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焕然一新,新型文化空间不断涌现。但是,个别地方的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甚至出现资源浪费、设施空置等现象:窗明几净、装饰一新的基层文化站门可罗雀,而几百米外的广场上却坐满了扎堆晒太阳的老人;耗资不菲的数字文化体验中心里,各种前沿数字设备齐全,而电子阅读器中却仅有两部数字资源;同一时期配置的公共文化设施中,桌椅、数字设备尚在使用,而服装道具却被束之高阁,甚至不曾开封……

这不禁让人深思:是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和提供的内容不感兴趣,还是有关部门在实施相关项目中脱离群众?

与一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空置”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与群众的需求、兴趣相投合,能够紧密结合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活动却广受欢迎。如,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西安易俗社等单位组织的秦腔惠民演出,每到一地,十里八乡的群众争相观看,像赶集一样热闹。又如,汉阴县将公共文化服务采购权限下放,指导各镇按照常住人口特征和喜好自主“定制”文化服务,“接地气”的文化活动不仅有效避免了“台上热闹、台下冷清”的尴尬,还将公共文化服务落到了实处,真正起到了以文化人的作用。

那么,人民群众究竟需要怎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怎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才能深入人心、惠及群众?

公共文化服务要因地制宜,以具有凝聚力、符合人民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其中。同时准确把握不同地域群众的需求,精准施策、精准投入,才能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活动,满足不同层次和背景人群的文化需求,让文化惠民真正可见、可感、可及。

公共文化服务要切合实际,既要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又要杜绝形象工程。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是服务,服务的本质是内容供给。抛开群众真实需求和地方经济实力,盲目追求器材设备“新特奇”、场馆“高大上”,却没有“接地气”的优质文化内容作为支撑,这样的“文化体验中心”只能昙花一现。只有从实际出发,以满足群众基本需求为前提,加强现有资源、设施的利用,加大优质内容供给,深挖地方文化资源禀赋,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能,才能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有效率、可持续的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要科学管理引导,服务供给不仅要让群众够得着,还要让群众用得上。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对象是广大群众,越到基层,服务越要接地气、贴民心。基层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不能仅满足于“有没有”“够不够”,还要考虑“好不好”“会不会”。在合理配置资源供给的基础上,要围绕基层最紧缺的项目、活动,及时开展人员培训、提供后续服务,引导群众用好用活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统筹各领域资源,融合创新,建强公共文化服务主阵地,多途径、多形式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多样化、个性化、有效化。

公共文化服务要强化监督,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和评估,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利用和均等化。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愈加多样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存在多层次的文化差异,这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机构建设、管理、服务和评价标准,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加大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力度,以评估促提升,以标准化促均等化,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发展差距,形成人人参与、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局面,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关乎每一个人的文化权益。贴近群众需求、吸引群众积极参与和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公共文化服务,才是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才能真正走进群众生活、走进人民心里。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