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侯燕妮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让科技小院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到今天,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在陕西,219个科技小院涵盖了小麦、苹果、猕猴桃、红枣、花椒、木耳、蚕桑、绒山羊等种植养殖特色主导产业,广大师生扎根一线、贴近生产、服务群众,做出了“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大文章。
科技“高大上”,小院“接地气”,两者相加,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一个院落、几间农房,小院虽小,却在实践中成为创新的大平台。苗有啥病?该施啥肥?学生们住在村里,大门敞开,农民有事就能进来问。田间地头上,土地作黑板、作物当教材,既能及时了解农户生产需求,也建立了技术传播渠道。这种新型科技服务模式一竿子插到农村基层,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科技小院不仅能为农民答疑解惑、解决现实问题,也能帮助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解决重理论轻实践、与实际需求脱钩等问题。“我们的研究到底能不能用,怎样才能用好?”在实验室里想不出结果,去生产实践中解答困惑是不二选择。粮食增产、田间管理、新品种培育、种质资源保护……千千万万科学问题的解决自有其规律,只有掌握基本情况,精准指导农业生产才有科学依据。实践证明,做好一个科技小院,能改变一个产业,服务一大片农村,而师生们也可以从农业生产的一线需求出发,抓住更有意义的学术课题。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科技小院不仅打通了农业科技服务的新路,也为科技人才培育带来了更多的借鉴与思考。小院里的学生们服务“三农”,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能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一线,科研能力、专业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同时,科技小院在推广农业科技的同时,改变了农民种植理念,提高了农民科学素质,形成科技兴农的良性循环。
把科技小院打造成乡村振兴大舞台,各级科协组织和农技协组织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主动与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推动科技小院建设。各类科技小院也要充分发挥科技专家优势,开展产业发展情况调研,为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用新品种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质量和效益双提升。新时代的农业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坚持“四个面向”,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一个个科技小院,背靠广袤的田野,凝聚着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蓬勃力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