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孙巍在办公室编辑记者的稿件。 本报记者 梁易炜摄
时政新闻部主任 孙巍
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电视的竞争,报纸开始重视图片的运用。报社顺应读图时代的形势,按照“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原则,创办了以新闻图片为主的《社会大视角》专刊。
我当时在商洛记者站驻站,很幸运地被抽调回来,进入摄影部《社会大视角》编辑部,开始了“两栖记者”的实践。幸好,我上大学时学过新闻摄影,有一定基础,但冲洗照片得从头学起。在暗室里把胶卷从相机中取出,装进显影罐中,倒入显影液,按规定时间进行显影。显影考验的就是熟练程度,用时不足或过度都会影响照片的质量……直到离开摄影部,我冲洗照片的技术都不是很过硬,但拍照的热情始终未减。曾经,我冒着爆炸的危险,拍摄整治土炼油的场景;顶着夏日骄阳和刺鼻的气味走进垃圾场,拍摄环卫工人的辛劳。
1998年,《社会大视角》编辑部争取到一个上会名额,我第一次走进省两会会场。五六天时间,我采访了几十位代表委员,最后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一篇两千字的文字稿和多张照片,得到各方的肯定。
2001年,我第一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报道全国两会。那时,一家媒体只有一个随团记者的指标。我充分发挥“两栖记者”的优势,在采写文字报道的同时,拍摄了大量新闻照片。在工作中,我拍过省上领导,也拍过大量基层干部群众,始终把相机放在采访包里。
近年来,报社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把摄影记者分散到各采访部门,让摄影记者提高文字水平,鼓励更多文字记者拿起相机。现在是文字、图片、视频全媒体采集播发的时代,看到报社的年轻人推出精彩生动的融合报道,我很欣慰,也期待更多同志以更快的步伐向全媒体记者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