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副刊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23日
赤子的凝视

王嘉

纪录片《无定河》终于要播出了,感觉应该写点什么,像一个父亲在女儿即将远嫁时应该交代点什么一样,心情极为复杂,甚至有点泪眼婆娑。毕竟,这五年的时光,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曲折和焦灼。此时此刻,《诺恩吉雅》的凄美曲调又开始在我的脑海回荡。

五年,本来就是一场几乎可以磨灭所有乐观的漫长征途。从萌发创意到制作完成,我们的确就用了这么长时间。尽管一路走来,历尽坎坷,但那种来自无定河本身、充满历史回响的超级诱惑,还是支撑我们穿越了千沟万壑。毫不夸张地说,这条亘古奔流在黄土高原上的神秘河流,滋养了早期中华文明的雄浑体魄,见证了多元一体演进的世事沧桑。然而,长久以来,限于自然和社会条件,人们对她的认知还大多停留在“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所形成的刻板印象里。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扼腕叹息的憾事。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陕北之外的人深入了解这条沉默不语却居功至伟的河流的前世今生,是我们作为赤子义不容辞的责任。五年前,得益于各种机缘巧合,我们幸运地有了近距离凝视无定河的机会。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在这五年征途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并不真正了解无定河和陕北大地。这样的困难原本是在我们的意料之外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且在大学毕业后返乡工作了近十年的陕北人,我先前深信自己是了解陕北、了解无定河的。然而,当我再次回归、透过镜头凝视这条河流和这片土地的时候,那种主要成分可能为自负的自信瞬间崩塌了。原来,那片土地和那条河对我来说是接近于一种陌生的存在。我们像离散多年的母子,互相打量,却无法相认。其实仔细想想,这也正常。大多数时候,我们对生命中最该用心感知的人和事,又何尝不是习惯性地抱有一种熟视无睹的轻佻态度。对无定河和她所滋养的陕北大地,我们以前只是习惯于单向接受她们的恩惠,而从未放下虚浮,深情地凝视过她们的容颜。至于隐藏于河流、土地背后纷繁深邃的精神世界,我们就更是一知半解。

相对于我们对无定河和陕北的“无知”,在拍摄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其他困难都算不上大,但数量却远超我们的想象。好在有当地的支持、有团队初恋般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各种困难都被完美克服了,除了拍摄制作时间被迫拉长外,并没有留下明显后果。

困难都过去了,现在已然变成我们最喜欢光顾的记忆丛林。之所以把它们放在前面说,不是因为依然耿耿于怀,而是因为它们在后来漫长的衰变周期内仍能赐给我们无穷的力量。

虽然对无定河及她所流经的陕北大地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所知甚少,但我们对拍好这个片子的基本理念从未动摇。不了解可以想办法了解,何况我作为陕北人,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至少具有某些先天的联系。真正的挑战是,怎么才能在充分发挥“陕北人拍陕北”这一先天优势的同时,尽可能刻意地与她保持一定距离,以他者视角,避免因“狂热的爱”而矫情自恋,拉低片子整体品位。现实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很多本来很好的作品就毁于这一人性弱点。为此,我们在将无定河作为陕北人民的母亲河深情凝视的同时,更多地把她置于黄河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谱系中加以理性地审视和解读。以此为圭臬,我们无论是在《无定河》宏观架构的搭建中,还是在具体内容的安排上,都尽可能考虑和选取那些与无定河关系密切并具有广泛外延性的切入点。我们深知,要讲好无定河的故事,必须用外部世界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此外,我们还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片子向受众明确传递有关无定河和陕北大地的基本常识。这对陕北人和外部世界同样重要。

除了尽可能体现“他者”视角,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坚持,就是力争按当今纪录片行业的塔尖标准来完成《无定河》制作,尽可能少留遗憾。

对无定河这样的题材,我们是心存敬畏的。我们清楚地知道,有机会以这样的方式与无定河邂逅,是上天的眷顾,没有任何辜负的理由。为此,我们组建了一流的拍摄团队,用了当前最前沿的技术设备,确保创意和技术走在业界前列。在内容创作上,我们除了对解说文案先后进行了十几次修改打磨外,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也坚持“一线思维”,受访对象基本上是国内不同领域顶级的专家、学者。为让片子在“好画面”之外能有一个“好声音”,我们反复考量比选,最终确定邀请曾为《舌尖上的中国》解说配音的李立宏老师担纲《无定河》的解说配音。全片配乐由仲伟老师领衔完成。他从陕北传统音乐中汲取灵感,并将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风格巧妙结合,创作了几十首原创音乐,与主体内容贴合得天衣无缝。

纪录片做完了,成片当然很重要,但我个人最为看重的还是那些有可能“不朽”的好素材。纪录片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我们在整个职业生涯都应该不断思索的终极问题。如果纪录片的主要使命是凝视现实而不是想象历史、揣测未来的话,那影像的真实性就是它的生命所在了。我个人比较排斥当下为追求所谓好看而无节制地使用情景再现的做法。基于这一认知,我们在《无定河》的拍摄制作过程中,一直坚持以实拍为主,在最大限度地保证成片影像真实性的同时,努力为今后留下一笔丰厚的影像素材资料。这些影像记录的人和事时刻都在时代的激流中翻滚奔腾,稍纵即逝,但我们相信他们会在影像中永生。

纪录片《无定河》拍摄制作过程虽然漫长,但现在终至尽头。尽头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无尽的感念。可以说,我这个赤子正是通过制作这个片子才跑遍了无定河流域的山山水水,才触摸到了陕北大地的脉动和灵魂。如果没有这次机会,我可能一辈子也沉不下心来凝视,可能永远都会与她的美失之交臂。在镜头里,我们回望了无定河和陕北大地的恢宏历史,也通过现实的媒介窥探到了她们触手可及的美好未来。那一座座矗立于大漠之中的巨型工厂给无定河和陕北大地赋予了货真价实的现代风貌,那一片片遍布于沟壑峁梁的绿色生态屏障正在让陕北大地迅速走出荒凉。

纪录片《无定河》是我们用五年时间做成的一个时间胶囊。我们用它治愈了无知和虚妄,也希望它能给广大观众带来欣喜和吉祥。在这五年中,我们需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现在只要想起,他们的温暖还会一次次从心头掠过。没有他们的接纳和支持,我们现在可能还在泥泞中举步维艰。除了尽心竭力做好片子,我们无以回报。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