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副刊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14日
又见洛惠渠

李亚军

两年前到大荔,友人陪我参观了已经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黄土高原伸向渭河谷地的坡塬上,有一片平展展的沙土地。西边的铁镰山挡住北洛河,迫使它向南向东绕了一个大弯,让这里成了干旱的孤岛。北方来的风,吹干了骨子里的水分,留下沙土和盐碱,还有百姓的无奈与坚强。

西汉时,朝廷就想引洛水穿山上塬,灌溉贫瘠的土地,冲洗地里的盐碱。作为那时的“天字一号”工程,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硬是在连绵的土坡上挖出几十里的大口子。可惜,沙土坡容易塌陷,几万人像蚂蚁一样,好不容易肩扛手拎,把土从沟里挖出来,堆在堤边,却被风一夜吹下去不少。一年又一年,人力还是抵不住自然的力量。后来,人们在沙土堆里挖竖井,一段接一段,在沙土下挖洞子,用柏木做支护,勉强把水引了过来。这项井渠工程,却因为洞口小、引水少,当时并没顶上大用。从那以后,历朝历代想有所作为的帝王,都盯着这片土地。北周大兴土木,让引水工程初见规模,在关中的“白菜心”里建起粮仓,大大提升了国力,为后来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1934年,战乱之中,杨虎城、李仪祉等有识之士,召集精英人才,利用最先进的技术,沿古渠修建了洛惠渠。他们在横渠里铺设轨道,把沙土运出来,把石头运进去,用石头砌墙箍顶,有效防止了涵洞的坍塌和渗水。经过勘测,洛惠渠的线路布设、灌域控制,与其前身——西汉龙首渠不谋而合。这项工程历时13年,动用了数万民工,花费不计其数。义井分水站附近,遗留着当时存放工程所需的大量银两的藏银楼。洛惠渠边的汉村,住着当年修渠人员的后裔。

真正实现古人梦想的,还是当代的壮举。目前,洛惠渠灌区有支渠18条、斗渠249条,灌溉面积近80万亩。昔日的沙苑,成了甜蜜的果园,大荔西瓜和冬枣成了驰名中外的佳品。时近冬日,雨水减少,我们却看到总干渠里仍有两米多深的急流,通过3个分水渠,层层导流,像遍布全身的毛细血管,滋养干涸的大地,给百姓带来好光景。

今年的秋日,追着满山的秋黄,跑到洛南。心里念叨的是那个小镇,却在小镇抬眼看到半山坡上的洛惠渠。早就知道秦岭南边还有一条洛水,是河洛文明的源头,却没想到,这里也有一段与天抗争的“人工天河”。

发源于秦岭的南洛河,顺着河沟,向东南流去,曾经急坏了附近梁塬上的百姓。1958年,当地决定在洛水上游拦坝,抬高水面,然后顺着梁塬边的山肩,开凿引水渠,用自流的方式,引水上塬,彻底解决塬上的缺水难题。这样重新安排山河的计划,在当时是一个天大的工程。县长骑着毛驴到省城,争取到经费支持后,县委、县政府抽调3300多名民工,带着最原始的钢钎铁锤、扁担笼筐和破旧的架子车进了现场。没有测量仪器,就用最原始的“三点一线”目测法,确定了引水线路;没有工程材料,就在当地办起水泥厂、石灰厂和炸药厂。大山的骨骼到哪儿都一样坚硬。洛南的山,表面有大量的风化碎石。随着震天的爆炸声响起,碎石像泥石流,瞬间淹没眼前的一切。为了让水渠穿过山坡伸出的“老虎嘴”,洛南人拿出劈山的精气神。流沙台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刚凿出的水渠,不一会儿就被流沙、乱石填满。困难如山,你不打倒它,它就一直立在你的眼前。人的精气神上来了,再高的山,也会被踩到脚下。仅用一年时间,人们就在无法立足的山坡上,开凿出133道深沟、3条隧洞,架设13座渡槽。30多公里的水渠,实现了千年的梦想。通水的第二年,梁塬上的粮食产量便翻了一番,旱塬上破天荒地种出了稻子。

秋日,站在仓颉小镇的广场前,一条大河在眼前,一条小河在山上,那是怎样一幅天人合一的生动画面。县文联的邱宏波介绍,先后有21位英雄为此献出生命,100多人留下伤残。听到此处,我眼前似乎出现当年战天斗地的火热场面,看到村民冒着流石冲上山去的感人场景,遂决定上山去凭吊,看看英雄们留下的辉煌。

山坡上柿子正红,似乎在抒发着老一辈拼搏者的心声。新修的水泥台阶,一级一级,承载着后来者的铭记。爬到坡上,却一下子没看到水,也没看到渠。邱宏波说,渠就埋在这小路边,下面是一米七见方的水泥涵洞,水就流在这些大树下。60多年来,水源源不断,浇灌着10万亩良田,保障着10万人饮用。

风化的碎石,顺山滑下,堆在坡坎上,掩盖了悬崖上的痕迹。站在“老虎嘴”的缺口,看着水渠隐约的曲线,我心里涌出一句话:这是一条神奇的小河。它比脚下的大河仅仅高出几十米,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而这几十米的抬升,却呈现出一幅崭新的画卷。

转过弯,终于看到一段让人激动的水流,一下子让人想起红旗渠。邱宏波说,我们的洛惠渠虽没红旗渠那样的规模,却比它早,当年河南的建设者还来此取经。红旗渠是举世闻名的人工奇迹,而洛惠渠大部分埋在土里,像长在了山里一样,成了自然的一部分。也许,县城里真会有孩子天真地以为自来水是自己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把部分洛惠渠的故事整理出来,让更多人看到,体会修建的艰辛,汲取奋斗的力量,则是它给我们的另一份宝贵赠予。

站在音乐小镇的高台上,俯视洛南全城,我忽然想起了仓颉、伶伦。他们长期流连洛南,这方土地给了他们字和乐的灵感。是啊,从古到今,这里都是一方利于生民、能够创新的乐土。

第二天早晨,绵绵细雨中,在一碗洛南烩豆腐前,我感叹:“白水有仓颉庙和豆腐泡,洛南有仓颉遗址和烩豆腐,真是仓颉同源,豆腐同好。”邱宏波说:“白水有一棵仓颉手植柏,我们这里也有一棵5000年的古柏。”联想到大荔有洛惠渠,洛南也有洛惠渠,我越发觉得一切都这么神奇,以秦岭为轴,华夏文明的许多事情,对称地分布在南北。到了洛南,好像就能找到一切。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