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省政协常委、民建陕西省委会秘书长 宋杨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陕西是沿黄主要省份之一,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既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行动,也是防范化解生态安全风险的现实需要。
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以下主要问题:一是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二是各区域间协作机制和产业对接机制不够健全;三是各地区在水土保持、泥沙治理、文旅资源开发等方面协同性不足;四是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开发与保护工作、黄河文化创新性传播等仍需强化。为此,建议:
多方联动推进黄河流域协同治理。建立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省市之间的对口合作机制,实施人才交流计划和专业培训项目,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和产业协同发展。深化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实践,积极推动与相关省份或地区建立针对生态保护治理的成本收益评估机制,科学制定横向补偿标准。积极争取在榆林、西安等地建立沿黄九省(区)的碳排放、水权等权益交易平台,促进生态保护成果交易。
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依托省内科技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联合研究和科技攻关。加强关中地区科创中心向沿黄经济带延伸、拓展,推进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打造更多数字经济与绿色经济相结合的示范项目,引导数字经济发展与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相统一。扩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分区施策、分类管理,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黄河文化的保护与输出机制。深入挖掘省内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摸排梳理各类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和保护情况,推动省内外、城市间建立区域协作机制,进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措施和方案的协同联动,提高黄河文化遗产保护质量。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和科技元素,以“科技+”“互联网+”为重要手段,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现代化为方向,加快黄河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进程。打造黄河风情旅游带和文化体验廊道,依托具有地域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精品和品牌,共同打造大黄河文化带,推动黄河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