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社会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2日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新定义婚礼的意义,开始追求简约、真诚且个性化的庆祝方式——
极简婚礼 让爱“轻装上阵”

本报记者 李子言

从古至今,婚姻都是大事。在传统观念里,婚礼除了对新人表示祝福,更像是一场糅合了传统礼俗、人情世故以及面子排场的盛大仪式。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不断进步,年轻一代的婚恋观与消费观正悄然发生改变。

近日,“年轻人爱上极简婚礼”的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引起了网友广泛热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新定义婚礼的意义,开始追求简约、真诚且个性化的庆祝方式。

简婚,不减心意

接亲、迎宾、典礼、敬酒……传统的婚礼流程繁复冗长,一套完整的流程下来,新人往往满身疲惫。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举办一场轻松愉快的极简婚礼。

极简婚礼指的是一种新兴的婚礼过程,可以包括无接亲仪式、无婚礼车队、无司仪、无催泪煽情环节等,具体“无”什么,由新人自己决定。

10月15日,在西安市雁塔区的一栋居民楼里,吴嘉豪翻看着自己去年的婚礼照片,止不住面露笑意。

“当初在策划婚礼时,我们夫妻俩秉持着以自己的感受为主的理念,办了一场简单又温馨的婚礼。这样可以尽情享受婚礼的美好,幸福感很强。”吴嘉豪告诉记者,比起传统的婚礼,这种轻松欢乐的氛围,正是他们所看重的。

为了打造一个称心如意的婚礼,吴嘉豪和妻子对婚礼环节进行了调整。比如,把在婚礼现场敬改口茶,改成在双方家里进行,将漫长的接亲堵门环节控制在20分钟内,取消了过度催泪伤情的父母发言和司仪问话等环节。

能为自己的婚礼做主,主要是因为长辈们都尊重新人的想法。“我是广西人,嫁到陕西来算是远嫁。这两个地方在婚礼习俗方面有不少差异,按照各自的习俗会有不少矛盾,倒不如直接按照我们夫妻俩的想法来,反而少了很多麻烦。”吴嘉豪的妻子刘玉洁说。

和吴嘉豪夫妻俩一样想法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不再追求“大而全”的婚礼仪式,而是更加追求既个性又不失仪式感的轻型婚礼。

“小而精”“新而美”的婚礼

年轻人不仅在婚礼的环节和礼俗上删繁就简,还对婚礼的消费观念趋于理性,出现了一些“小而精”“新而美”的婚礼,虽然规模不大,但处处体现着个性、创意和温馨。

近几年,年轻人对婚礼的喜好变化,婚庆策划师张西有着很深的感触。“比起‘一掷千金’地办婚礼,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办婚礼时更看重性价比和个性化。”张西说。

婚嫁行业订购平台“中国婚博会”的《2024结婚行业全业态消费动态报告》显示,在备婚周期方面,从之前的1年缩短到现在的3个月至6个月;在婚宴场地选择方面,不再局限于星级酒店,开始倾向于追求个性化定制;在婚宴规模方面,从过去的30桌至50桌减少到现在的10余桌,总体呈现出个性定制、小规模化等特点。

张西介绍,婚礼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年轻人更偏爱小众而有特色的婚礼。比如,在婚礼布景方面,偏爱极简风、复古风、花园风、童话风等小众风格;在婚礼流程方面,热衷于增加电子签到、“摇一摇抢红包”等让宾客更具参与感的环节;在伴手礼方面,在传统的喜糖的基础上,增加手工皂、香薰、护手霜、杯子等实用且有心意的礼品。

或许对于新一代年轻人来讲,这样不拘泥于流程,不受限于场地,不拘束于风格,“小而精”“新而美”的婚礼才更符合他们的期待。

让婚礼回归“祝福”的本义

长久以来,婚礼似乎被固定在一个既定的框架之中:昂贵的婚纱、奢华的场地、繁复的仪式……这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元素,实际成了许多新人的沉重负担。

在此背景下,年轻一代开始追求个性化与体验感,跳出华而不实、“套路化”婚礼的固定框架,给出了极简婚礼这一让人耳目一新的解法。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石英表示,婚礼的“分量”并不决定日后婚姻的质量,年轻人选择极简婚礼,并不是对传统婚礼的否定,而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婚礼。在极简婚礼中,新人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与亲朋好友的互动和分享中,拥有更加真挚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婚恋新风尚日益在年轻人中流行。年轻人通过极简婚礼,向世人展示着他们的爱情观、价值观与生活态度。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与规矩,而是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与快乐。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无疑是对当下社会多元化、包容性发展趋势的一种积极回应。

让婚姻始于爱,让婚礼回归“祝福新人”“见证幸福”的本义,或许将成就更多美好,助推文明风尚深入人心。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