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1版:读书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6日
偏旁视角下的汉字之美
——《偏旁有话说》读后

©摄图网

任蓉华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从牙牙学语的幼儿时期,便开始接触汉字,认识汉字,在成长历程中,不断汲取丰富的知识。

偏旁之于汉字,犹如基石之于大厦。它不仅是构建汉字结构的关键要素,还是汉字表意功能的重要体现。

作家刘克升的著作《偏旁有话说》,视角别具一格,语言诙谐风趣,通过大量的实例剖析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引导读者踏入神奇的偏旁世界,进而在轻松阅读中领略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该系列丛书围绕“人体”“动作”“器物”“自然”“动物”“万象”等主题,运用拟人化手法,像讲故事一样把常用偏旁的发展渊源、丰富意蕴以及在造字、组词、成句等方面的功用娓娓道来,宛若一部鲜活的“偏旁自传”。

书中收录的所有偏旁都从“我的祖先”“我的故事”“我来造字”这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同时融入成语、典故、诗词、自然常识等百科内容,多层次、立体化地展现了汉字之美。

该书以第一人称视角切入,如此一来,每个偏旁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笔画组合。书中,偏旁能“站出来自我讲述”,像是拥有了人类的思维与情感。

“我们变化多端,姿态万千,时而化为云,时而化为雨,时而化为雾,时而化为露,时而化为霜,时而化为冰,时而化为雪。”这是作者笔下“氵”的内心独白。“我们以柔顺著称,善利万物而不争。万事万物都享有我们的滋润,我们却不求回报,甘居卑下,悄悄汇于低洼之处。”这种将抽象的偏旁具象化的写法,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汉字的距离,让读者对汉字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书写和认读,而是深入到文化和情感的层面。

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民俗、哲学等多方面的信息。

书中,作者展开对汉字偏旁“前生今世”的追溯,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字发展源流的窗户。

譬如“亻”,书中先是展现了“人”的各种字形,随之又引导式提问:“你看我的甲骨文祖先,像不像垂臂侧立的人形?像不像一个人低头弯腰,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的模样?后来,是不是慢慢演变成了一撇一捺?”跟随作者的文字,读者会愈发体会到汉字是一个蓬勃的生命群落,有鲜明性格,有动人故事,饱经岁月沧桑而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小偏旁里大有乾坤。作者指出,每一个偏旁其实都是一个独立的汉字。它们不仅有自己的形状和意思,也有自己的读音。例如“宀”的读音是“mián”,“冖”的读音是“mì”,“辶”的读音是“chuò”,等等。为此,刘克升对照大量古籍,逐一理顺了书中所录常用偏旁的正确读音和笔顺,并详细加以标注,使偏旁的形象更为完整和生动。

细说偏旁身世,静赏汉字之美。

翻阅《偏旁有话说》,读者可以踏上一场重新认识汉字的旅途,可以慢下来细细品味汉字。当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时,我们也会更加珍视这份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