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8月20日,在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滨水宜居小区,龚甲超爱心义剪志愿团队为老人、儿童免费理发。 本报通讯员 周亭松摄
本报通讯员 周亭松 冯维杯
8月20日,周二,又到了龚甲超下乡爱心公益理发的时间。
8时,龚甲超带着理发工具、约上同伴,在十天高速安康入口处集合出发。“今天去恒口镇,虽然不太远,但是咱去早一点,老人们就少等一会儿。”龚甲超一边开车,一边和同行的志愿者交流。
龚甲超是安康城里的一名理发师,从业近20个年头,先后荣获陕西省技术能手、安康市“金州工匠”等称号。
20分钟车程后,龚甲超一行抵达安康市汉滨区恒口镇滨水宜居小区。在小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理发师们迅速布置工位,做好各项准备。龚甲超装备齐整,拿出话筒和音箱,走到小区广场中央说:“滨水宜居小区的老人、儿童请注意,免费理发时间到了,有需要剪发的请到小广场排队。”
很快,老人、儿童陆续到来,理发师们开始忙活起来。
喷水打湿、修剪梳理,龚甲超收好剪刀,端起镜子,90岁的罗厚莲打量着自己刚剪好的一头银发,竖起大拇指夸赞:“剪得好!我感觉自己又年轻了十几岁。小伙子手艺不错,人也好,我记得去年7月也是你给我们剪的头发。”
“满意吗?明年我还来给您剪,一直到您一百岁。”龚甲超风趣的话语逗得老人哈哈大笑。
“赶快来理发,小广场!”眼看自己的老伙计迟迟不来,70岁的袁林邦着急地打起了电话,“去年给我们理发的小伙子又来了,你赶快收拾一下过来。”
“我们社区共有624户2107人,其中老人300多名、儿童40名左右。”滨水宜居社区居委会副主任马春龙介绍,由于社区周边没有理发店,老人和儿童进城一趟不容易,所以他联系了龚甲超团队,他们每次都如约而至。
此次义务理发活动一直持续到12时,龚甲超、刘顺、李彦、张祥康4位理发师共为该社区的50位老人和16名儿童提供了免费理发服务。
小剪刀,大爱心。据了解,龚甲超在安康城里经营着一家理发店,凭着精湛的理发技艺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不少回头客。但每周二下乡做公益,是他雷打不动的选择。
“理发是我的职业。帮助他们对我来说就是举手之劳。”龚甲超回忆,“有一次,我回老家看望父母,村上的一位老人在聊天时说自己现在年纪大了行动不便,出门剪头发不方便,干脆就不理发了。”
从此,龚甲超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理发技艺为老人服务。义务剪发从邻里开始,到隔壁村,再到周边乡镇。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联系他,他从不推辞。一把剪刀、一把梳子、一块围布,爱心公益理发路上,龚甲超轻装前行。为老人剪发的约定,在他心里比千金还重。
“不但不挣钱,还要自己花钱。图啥呢?”
“东奔西走,出什么风头?”
“这是拿我们练手?”
起初,家人不理解,同行说闲话,甚至被一些老人误会,但龚甲超从未放弃过。龚甲超说:“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帮助老人就是传承孝道,我觉得是幸福的。”
4年多来,龚甲超以实际行动回应了所有质疑,他也常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记录公益行程,传播正能量。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甚至00后理发师加入他的爱心义剪志愿团队。如今,他们的足迹遍布30多个镇、100多个村、20多家敬老院,服务人数超过5000人。
“每次给老人理完发,看到他们的笑脸,我就很满足。”理发师张祥康说,“我会坚持公益剪发,把这份爱心一直传递下去。”
弘扬孝义善举,传递爱心力量。近年来,汉滨区聚焦学校、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家庭,将孝义文化与行业发展紧密融合,强化为老服务、便民惠民、品德浸润,通过志愿服务、巡展巡演等,让文明新风吹遍城乡,孝义文化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