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28日
“愿中巴友谊之花越来越美丽”
——巴基斯坦媒体智库人士中国行活动侧记

8月25日,参访团一行在杨凌跨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参观。

本报记者 苗雨蒙文/图

8月24日至26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承办的2024年巴基斯坦媒体智库人士中国行活动在西安、杨凌两地举行。

9位来自巴基斯坦的主流媒体负责人、智库学者,走进历史名胜、农业基地、科研机构等,感受高质量发展的陕西实践,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活动为拓展中巴人文经济交流合作的新空间助力。

作为十三朝古都和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8月24日一早,参访团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陕西古代文明”基本陈列和“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透过文物看中华文化。

“太精美了!”看着眼前一件件珍宝,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高级记者阿巴博·阿里·阿斯伽尔深受震撼,“很难想象,这些文物来自千百年前。这是我第一次来陕西,能看到这些国宝级文物,了解中华文化,真的很幸运。”

在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慧能源展馆,参访团了解人类能源发展历程、公司历史和核心技术、新能源领域发展趋势等。

“目前,隆基绿能的海外业务遍布150个国家和地区。巴基斯坦拥有丰富的日照资源,非常适合光伏发电,且近年来需求旺盛,年装机量位居隆基海外市场前列。”隆基绿能销售高级经理辛少毅表示,2024年,在巴基斯坦的光伏组件中,隆基绿能产品占比一度超过40%,隆基绿能成为当地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新能源企业。

巴基斯坦Stratheia网站总编辑穆尔塔扎·索兰吉说:“这是我第二次访问隆基绿能。在刚才的讲解中,我听说有一种专门为巴基斯坦设计的新产品,希望巴基斯坦更多地区可以从隆基绿能的技术创新中受益。”

自2013年启动以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已走过12个年头。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先行先试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强化中巴基础设施合作的同时,将合作范围扩大至能源等领域,成为中巴友谊新标杆。

8月25日,参访团来到位于杨凌示范区的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两侧的试验田里,玉米叶随风摇曳。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采访,参访团详细了解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在干旱半干旱及节水农业研究领域拥有的科技资源、实验设备,以及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纷纷为杨凌在旱区农业发展方面作出的贡献点赞。

《今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堡负责人米安·阿布拉·侯赛因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巴基斯坦是农业大国,但气候干旱、沙漠广布,提升农业用水效率十分重要。我很期待巴基斯坦能通过和中国合作,学习更多节水技术和经验。”侯赛因说。

红茶粉、番茄酱、曲奇饼干……在杨凌跨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巴基斯坦特产很受欢迎。杨凌示范区展览局副局长陈其辉介绍:“巴玛斯牌大米口感好、营养价值高,一个月能卖6000余袋。”

“这是我们那里家喻户晓的一款茶叶,在这里看见它,我感到很亲切。”巴基斯坦《国民报》记者塔希尔·阿里拿起一袋红茶粉端详着,“中国有广阔的市场,为促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共同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2017年,巴基斯坦正式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开启了中巴合作新篇章。依托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建设,杨凌与巴基斯坦的多个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今,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已为成员国培训农业官员、技术人员2000多名,举办各类农业技术专题讲座37期。

“陕西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有如此现代化的城市,令人赞叹。我将用镜头和文字,把陕西的故事带回自己的国家,愿中巴友谊之花越来越美丽。”巴基斯坦《每日团结报》副主编兼首席数字编辑玛瑞杰·法鲁克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