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深度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15日
从“熊猫小子”到“熊猫爸爸”

8月9日,向定乾(左一)与他带领的生态研学团队。

本报记者   申东昕文/图

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洋县北部。这里是野生大熊猫秦岭亚种的核心分布区。最新数据显示,辖区内的秦岭大熊猫有57只,约占全部野生秦岭大熊猫的17.68%。保护区有20多位野外巡护监测员。他们配备相机、GPS定位系统、电脑、望远镜等工作设备,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野外。

作为野外巡护监测员中的一员,向定乾一直坚守在巡护一线,熟知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活动轨迹。

8月9日,在新一轮巡护中,向定乾沿着兽道前行,扒开浓密的草丛,一块隐藏在竹叶中的粪便露了出来。“从粪便的样子看,这是只相对年轻的大熊猫,身体健康。粪便很新鲜、含水量高,说明这只大熊猫没离开多久。”他说。

齿痕、脚印、粪便……这些细微的甚至让人“避之不及”的线索,都是野生大熊猫保护中的重要元素,隐藏着包括大熊猫DNA在内的一系列生物密码。向定乾就是一个“解码者”。“除了用肉眼观察,粪便在显微镜下能‘说’出更多信息。3天以内的新鲜粪便可以监测大熊猫的个体信息,带有竹节的粪便还可以监测大熊猫的年龄结构。有了这些数据,科学家就能深入了解大熊猫的种群结构与生活习性,精准决策野化放归的大熊猫是雄性还是雌性,应该放归哪个区域。”向定乾说。

每年夏天,巡护工作就会变得尤为艰苦。这和气候有关,也和大熊猫的习性有关:8月,生长于低海拔的巴山木竹口感变差,大熊猫开始向更高海拔迁徙,寻找更美味的秦岭箭竹。这意味着,野外巡护监测员需要攀爬到更高的山林里寻找大熊猫。

秦岭深处潮湿,像是能拧出水来,向定乾擦了一把头上的汗继续爬山。他告诉记者,为了研究大熊猫的作息和生活习性,自己最长一次在野外住了20多天。露宿一夜,早上起来衣服开始滴水,洗好的衣服10天左右才能干,抓起来闻一闻,一股霉味扑鼻而来。

除了大熊猫,向定乾还熟知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202种兽类的活动规律,掌握了369种鸟类的形态特征,是保护区里的“百事通”。他的许多图片资料,更是记录了一些动物鲜为人知的生物学习性。他曾在保护区发现了云南、贵州一带才有的大拟啄木鸟,为专家研究气候变化和物种迁徙提供了重要参考。

最近,向定乾正忙着“带孩子”。“暑假是孩子们研学的高峰期,我作为自然导师带着他们认识秦岭、认识大熊猫。”向定乾说,“在秦岭,我带着孩子们布设红外相机、认识野生动植物、寻找大熊猫的足迹。以前,同事总是叫我‘熊猫小子’,现在,我的年龄都可以当‘熊猫爸爸’了。大熊猫的保护离不开人,希望通过认识秦岭引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我退休后,还能有下一代接力扎入丛林,用更科学、更严谨的方法保护秦岭、保护野生大熊猫。”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