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护林员李西峰(右)在查看林区树木生长情况(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申东昕
护林员李西峰是土生土长的周至县厚畛子镇人。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森林公园建设……在周至县国有厚畛子生态实验林场工作的40年里,他见证了林场的历史性转变,感受着秦岭生态环境的巨变。
“这里是大熊猫的走廊带。这几年,我见到大熊猫、林麝、红腹锦鸡、金丝猴、血雉等珍稀动物的频率越来越高了。这些动物对环境要求很苛刻,它们出现的频次和数量增多,是秦岭生态环境变好的见证。”李西峰说。
周至县国有厚畛子生态实验林场位于秦岭腹地黑河源头,管辖面积69.45万亩,下辖10个森林管护站,森林覆盖率达94%,是西安市最大的国有林场。李西峰十几岁便进入林场工作。在远离人烟的秦岭深山里,他无数次翻山越岭、巡林查山,常年与高山白云、飞鸟走兽为伴,日复一日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每次巡护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像一个‘野人’。”李西峰笑称,他每次巡护累了,就地一坐;渴了,喝几口山泉水;饿了,啃两口自带的干粮。“从森林管护站出发,到最远的太平河巡护,一次需要3天左右,搭个简易帐篷住在野外是常有的事。”他说。
每月巡护22次、集体查山4次;做好防火、防汛、森林病虫害和野生动植物的监测;宣传环保知识……巡林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任务繁重而艰巨。
秦岭的山路不好走,很多路都是人强行蹚出来的。李西峰撸起袖子,只见他双臂上都是树枝划的痕迹。“这有啥嘛!”他对这些伤痕不以为意,“守护秦岭,这是常有的事。”
推广科技护林后,李西峰所有的工作都被记录在手机里的护林员APP中。记者在记录着移动轨迹的手机上看到,多年来,李西峰和同事们的足迹几乎遍布厚畛子生态实验林场的沟沟岔岔。“从当实习生到现在,我平均每年上山巡查260次,行程3000多公里。这69.45万亩林场就是我的家!”提起自己守护多年的林场,李西峰难掩骄傲,他亲眼见证了林场的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92.3%提升到94%。
在林子里待了40年,这里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走过一片山坡时,李西峰停了下来。他指着远处的一片树林告诉记者:“这些树,都是我年轻的时候种下的。”
看着曾经种下的树木扮靓绿水青山,看着巡护时走过的河流变得清澈透明,看着林区里珍稀动植物越来越多,李西峰心里充满自豪。“我今年已经57岁了,即将步入退休年龄。我大半辈子都献给了秦岭,无怨无悔。”李西峰说,“在保护秦岭、保护生态环境的路上,我们依然任重道远。我已经不再年轻,希望更多懂科学、懂技术、有能力的年轻人,能够投身到保护一线来,为森林保护和秦岭生态环境改善,再鼓把劲、加把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