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评论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2日
用特色话语讲好新时代故事

赵杨博

时下,“city不city”成了热门的“网言网语”。这个梗出自一名来中国旅游的外国视频博主,由于语调魔性,吸引众多中外网友模仿。在大家的演绎下,这句中英文混搭的口语成了洋气、新颖甚至刺激的代名词,在短视频平台上“走红”,为“China Travel”增添了热度,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明、更具亲和力的新时代大国形象。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city不city”“破圈”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简单直率,接地气,能引发共鸣。在72小时或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等的加持下,许多外国游客加入旅游“特种兵”队列,看见了“第一手的中国”,在社交平台上纷纷称赞:“超级现代化”“安全自由”“宁静的生活”……而“city不city?”“好city啊!”这种极具冲击力的表达,抒发了外国游客对中国最直观的感受。直抒胸臆的背后也是一场中外人文交流的对话与碰撞,既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也让国人重新审视司空见惯的事物,更加热爱祖国。

“city不city”这一现象级传播案例启示我们,在全球高度互联互通、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我们既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积极主动阐释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也要以更大力度和智慧,在全世界搭建沟通桥梁,汇聚传播合力,推动国家形象的构建、传播更加立体化、多元化。

当前,国际传播领域“短平快”的特征愈发凸显,Tik Tok等全球化的社交平台,让各国民众能够快速接触到世界上的海量信息,建构对其他国家形象的认知。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舆论场,我们要主动构建融通中外的叙事体系,积极尝试跨文化沟通与表达。一方面,可结合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文化观念,找到中外文化交流的“契合点”,求同存异,做好中国故事的全球化、区域化和分众化表达。另一方面,要提升对外发声的能力,密切关注国际传播领域出现的新形态、新情况,对于一些误读要提前预判,主动介入,增进彼此理解互信。

同时,我们要增强创新性、前瞻性,遵循互联网时代的传播规律,拓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路径,营造适合国际传播的新鲜话题。中国发展的生动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中国故事。不妨寻找类似“city不city”这样的小切口,以更接地气的语态,通过具象化的叙事和表达,从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一餐一饭等细微之处,反映原汁原味的中国风貌,联通中外情感,拉近彼此距离,做好国家形象传播的大主题。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