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读书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26日
月是故乡明
——《秀色旬阳》印象

屈皓

旬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秦设旬关、西汉置县。巍巍秦岭的崇山峻岭是她的骨架,汤汤汉江与旬河是她的血脉。她日夜呈现着阴阳两仪的哲学意象,浑身散发着山城钟灵毓秀的气质。

爱她,就为她写本书吧!一个名叫杨常军的陕南汉子历时8年踏遍了全市28个乡镇,将旬阳的奇山秀水如数家珍般用文字娓娓道来,《秀色旬阳》由此诞生。

本书可作为外地人了解旬阳、探访旬阳的旅游指南。杨常军在平时走基层和闲游的过程中,将各乡镇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人文故事和民间传说及时记录下来。这些素材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当真挚饱满的情感在灵感的驱使下不得不写的时候,他便将旅行体验和走访感受巧妙地以游记散文书写出来,让读者在艺术世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全书由1首诗歌和29篇游记散文组成。在《太极城,我可爱的家乡》一诗中,杨常军满怀激情赞美自己的家乡,怀古思今,展望旬阳的未来。这29篇散文以作者的亲身游览经历为主线,主要表现作者对故乡旬阳自然风物的无限热爱与赞美。

一个作家的文学气质是与他的生活背景息息相关的。旬阳的山是绵延不绝、雄壮巍峨的;旬阳的水是清澈见底、甘甜丰沛的,一方山水一方情。山水的滋养和哺育使他能够寄情山水。

读这些散文时,我们会跟随他笔下的文字一同进入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画卷。如他在《美哉,太极城》一文中写道:“雨过天晴,登观景台,览太极城胜景。漫步蜿蜒盘旋、宽敞整洁的观光路,一路赏心悦目,满腔画意诗情。放眼江河环绕,高楼大厦,碧水青峦,云山雾水,气象万千。老城,古路环绕,曲径通幽。汉江、旬河上座座桥梁,车流不断。新城,幢幢高楼依山而立,祝尔康大道依水而筑。”在《石门乡记忆》一文中,他写道:“小桥古树、龙潭对鸭、修竹黄牛,满面笑容的大妈,她们都是这大千世界的和谐元素,是龙潭景色写生的最佳参考物。”又如《阳山》一文中的句子:“阳山是一幅画,一幅大气磅礴、栩栩如生的画。这里山水玲珑,景观俊秀,峰、崖、峡、洞、泉、溪交相辉映,峰崖蜿蜒连绵,峡岭曲径通幽。飞瀑流泉神韵,山花烂漫销魂。这里是绿色的天堂,松涛碧浪,沃野千顷,举目眺望,满目苍翠。这里山奇景秀,群山环绕,层峦叠嶂;奇峻横辉,古木参天;十八罗汉山、龟山、佛山等形状逼真,蹲、卧、站、行,千姿百态;威、壮、拙、巧,神情夸张。”像这样引人入胜的精彩描写,在书中比比皆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以自己所游览过的山水实景为创作素材、为蓝本,呈现的是山美、水美、人美,甚至有意识地创造美、追求美。

在我看来,审美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技能,作家用文字为人们创造美,其目的是要实现读者与世界的和谐,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和自我的和谐统一,强调外界与内心、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

除了书写旬阳自然美之外,他还着墨于旬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多彩的民间艺术。

杨常军的散文语言雅致、不事雕琢,平淡之中蕴含了一定的艺术张力,具体体现在他巧用修辞手法上。譬如他写竹林:“老竹和新笋有着大人和新生儿般的亲和”;他写桦栗树林:“枝叶繁茂就像青壮年的一头黑发,鲜活的树皮简直是辛劳人掌上厚厚的老茧,抚摸树皮就像拉着父老乡亲亲和的手”;他写藤条缠树:“就像男人和女人,藤依靠树,就像找到了家;树撑起藤,就撑起这个家。有了树的支撑,才显出藤的美妙;因为藤的美妙而显出树的高大挺拔”。这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被书写的意象一下子变得生动形象,亲切可人。

在文学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之下,很多作家着眼于市场需求创作文学作品的同时,依然有人坚持创作出注重精神修养和心灵解放的文艺作品。正如本书《后记》中所言:“我手写我心,这是抒发我对这片热土充满朴素纯真情感的最好表白。虽不是倾尽全力,我却尽心了。”

本书中的一些文章代表了杨常军在那个阶段的创作实力和水平,在材料取舍和经典金句的淬炼方面,仍有一定的打磨空间。但我坚信杨常军的文学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因为他一直在努力。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