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0版:副刊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3日
粽香飘过

©摄图网

梅一梵

粽子是一种民间传统美食,主要成分为糯米,其次是不同种类的馅,用粽叶包裹。糯米大家都熟知,馅也晓得,粽叶是什么?粽叶就是粽子的衣裳,通常为芦叶、柊叶或箬叶,大多以青绿可爱的箬叶为佳。

箬是竹子的一种,称为箬竹。箬竹不似青竹、毛竹、观音竹那般修直挺俊,呈灌木状,茎高三四尺,中空,节显著,叶阔而肥,是编织箬篰、箬篷、箬帽、箬笠、箬篓等器物的佳品。“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箬”字,就是箬竹的“箬”。如此说来,这诗情画意的箬叶,用在粽子身上,再美好不过了。

当然,笋壳也可以用来包粽子。笋壳,顾名思义就是竹笋的皮,比箬叶稍厚,呈黄褐色。

陕南人包粽子大都采用风干的箬叶或笋壳。头天晚上将箬叶或笋壳浸泡在水中,第二天包粽子时,将它们放进锅里蒸煮,待其变得绵软柔韧方可使用。箬叶与笋壳都可以用来包粽子,就被统称为粽叶了。

由于各地饮食习惯有差异,粽子也就有了南北风味,从口感上分为咸粽和甜粽,外形有尖角形、马蹄形、菱角形、锥形等。

从馅料上推敲,北方人喜欢甜粽。在糯米里包三两枚红枣或少量甜豆沙,称作红枣粽子、豆沙粽子。或是直接吃白粽,蘸着蜂蜜吃、蘸着白糖吃,大口大口地咬,细嚼慢咽地品。

南方人喜欢咸粽。咸粽一般以绿豆、冬菇、猪肉、火腿、鸡肉丁、鸭肉丁、蛋黄等为馅。咸香软糯的广东咸肉粽及糯而不糊、肥而不腴、咸甜适中的浙江嘉兴粽子是咸粽的代表。

包粽子时,要提前将糯米淘净,凉水浸泡一夜。粽叶洗净,沸水煮10分钟,和棕榈叶一起煮。

棕榈叶派啥用场?棕榈叶就是绑粽子的细绳呀!棕榈叶从何而来?大秦岭漫山遍野都是山,房前屋后皆是树,有山就不缺竹子,不缺树,更不缺棕榈树。好的竹子需到深山里寻,好的棕榈树,我家门前就有几棵,笔挺、修直,往天上冲。棕榈树树冠阔大,叶如蒲扇,直径约50厘米。叶面如撑开的手掌。用时,将镰刀别在背后裤腰,鞋子一蹬,望着天“呸呸”吐两手唾沫,抱住树,两只脚一反一正紧扣树身,哧溜哧溜爬上去,砍些叶子,把它一小片一小片撕开,去掉每片叶子中间的茎即可。

这时,糯米已经等急了。用手捞起,白白嫩嫩,粒粒雪白,我们开始包粽子吧。

在我们陕南地区,做粽子务必选用圆形糯米。圆糯米也叫粳糯米,口感软糯、瓷实筋道。细长的糯米,放凉后容易返生变硬,是做醪糟之佳品。

我们继续包粽子吧,糯米已经等得生气了,噘着小嘴儿。

端个小板凳,围着糯米和粽叶坐下。根据粽叶的大小,取三两片,捋直,一片叠着一片,用手兜住,将其卷成锥形漏斗,腾出一只手抓一把糯米,放进漏斗压实,再取洗好的三两枚红枣,或一勺煮熟的甜豆沙,搁在中间,压实。最后,用糯米盖住,压实,卷起粽叶包裹,剩余的叶子折在三角两边。取一根棕榈叶,将其捆绑,勒紧,打结。两只手不够用,就请牙齿来帮忙。如此一来,一个半成品的粽子就做好了。

绑粽子需松紧适宜,绑得太紧,中间煮不透,绑得太松,下锅蒸煮时,糯米会从粽叶缝隙漏出,严重影响粽子的相貌和口感。

粽子包好,水烧开,煮一小时即可。倘若在锅里放点荷叶,粽子就既有棕榈的清香,又浸染着荷叶的美好,那多么诱人。

粽子煮熟,揭锅盖,捞出,放进凉水盆。

吃时,将棕榈绳解开,剥去粽叶,置于碗中,浇一勺透晶晶、黄亮亮的油菜花蜜,一小口一小口蘸着吃。糯韧绵软,甜而不腻的生活,在舌尖上流转。

关于粽子,古人有一些诗词,供我们品味。

欧阳修的“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强调的是端午时节的风景民俗;沈亚之的“蒲叶吴刀绿,筠筒楚粽香”说的是端午挂菖蒲艾草辟邪的习俗,以及楚地人用竹筒贮米投江来祭奠屈原;褚朝阳的“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说的则是楚大夫香草美人屈原,于五月五日,怀抱大石悲愤投入汨罗江的故事,也是我们吃粽子的最初缘由;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说的是粽子五彩缤纷的娇态,白白嫩嫩的模样。

诗里的“白玉团”为脱去外衣的粽子,“筠粽”咋个解法?

“筠粽”就是竹筒粽子呀。“筠”是指竹子的青皮,竹皮。

吃竹筒饭,古已有之。当春天的新笋长到有叶之时,人们就开始做竹筒饭。竹筒饭采用新鲜的竹筒做容器,在每一节竹子中盛水盛米,用芭蕉叶或粽叶封口扎紧,置于火堆烤熟,闻到米香,即可剖竹吃食。竹筒饭味道馨香,便于携带,上山打猎、出门做活,带上竹筒饭即可。

说着说着,街头那个卖竹筒粽子的女人又在喊:“竹筒粽子,又甜又糯,两元一个……”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