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非洲友人在榆林市榆阳区小壕兔义务植树基地栽植樟子松。 本报通讯员 马腾摄
本报记者 李旭佳 通讯员 马腾
日前,沙漠中建立起来的城市——陕西榆林,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外国客人。来自尼日利亚、纳米比亚等9个非洲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名官员来华参加专题研修班。
“中国治沙有哪些经验?”“在防沙治沙过程中,中国如何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带着这些疑问,他们踏上榆林这块热土,寻找中国治沙的“秘诀”。
“榆林的土地曾经像撒哈拉沙漠一样,但是经过治理,如今更像绿洲。这离不开当地人的努力和付出。榆林的荒漠化防治,为非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埃塞俄比亚季马大学高级技术顾问德瑞杰·塔非斯分享自己的见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推进荒漠化治理,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张张亮丽的“绿色名片”。
榆林是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曾经黄沙围城、风沙肆虐。多年来,榆林人民坚持不懈开展“北治沙、南治土”工作,经过一代代榆林人的艰苦奋斗、拼搏奉献,创造出一个个治沙奇迹——
林木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初的0.9%提高到36%;建成总长1500公里的长城、北缘、环山、灵榆4条大型防护林带;沙区860万亩流沙基本得到治理,实现局部区域由“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转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泥沙量由5.3亿吨减少到2.12亿吨。
作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榆林有哪些治沙经验可以共享?
“学艺”的4天里,研修班学员实地聆听榆林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背后的故事,了解榆林防沙治沙经验。
在榆林市榆阳区小壕兔乡义务植树基地,研修班学员与当地民众一起挥锹铲土、栽植新绿;在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研修班学员了解中国创新网格固沙、飞播治沙等技术;在小壕兔光伏、风电项目现场,研修班学员深度解析中国光伏治沙模式……
无人机投运苗木、义务植树达千万株……从“黄沙围城”到“国家森林城市”,一个个治沙亮点和成果吸引着研修班学员。他们一路走,一路问,对榆林治沙成果称赞不已。
“榆林的治沙模式和经验可以在其他国家进行推广,让更多人看到沙漠变绿洲。”非盟委员会专家顾问约翰迈西亚斯表示,希望更多人了解中国的治沙经验。
近年来,中国积极助力非洲荒漠化环境治理,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一个个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的中国经验正助力非洲生态环境不断向好。
非洲光照充足,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如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是研修班学员此次关注的重点之一。
“我们参观了光伏、风电场,看到了太阳能、风能设施。中国的荒漠化防治不仅让黄沙变绿洲,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希望榆林将宝贵的经验推广到更多的地方。”榆林在治理沙地的同时发展红枣等特色产业,这让非盟委员会项目协调官埃尔维斯·保罗印象深刻。
“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中国光伏治沙模式,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让生态环境变得更好。对此,尼日利亚交通部轨道运输服务司工程师苏鲁·查理斯深有感触。他说:“非洲的许多国家拥有充沛的光照资源,期待中非双方在光伏治沙领域开展更多合作。”
看绿色中国,赏壮美山河。研修班学员每到一处都积极提问、认真记录,这给榆林市林草局法规科教科科长武凤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次非洲友人来榆林考察,学习治沙经验,证明了榆林治沙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并走向了世界。我们希望大家此行有所收获,把我们可复制、能推广的荒漠化治理技术和经验带回非洲,为当地荒漠化治理提供借鉴。”武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