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陶玉琼
这个“五一”假期,很多游客体验到了“知识变现”的喜悦。从陕西华清宫景区背诵《长恨歌》即可获得背诵卡片兑换当日门票,到四川剑门关景区背诵《蜀道难》可免105元门票,再到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河南安阳岳飞庙等多个景区纷纷推出“背诗免门票”的福利活动,“背诗”成为不少人必做的“旅游功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就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在一起,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论是游山玩水还是逛展打卡,文化都是旅游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要素。“背诗免门票”这种既带挑战性与趣味性,又能让游客获得真实惠的文旅互动活动,不仅在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和吸引力的同时,有效激发公众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增添旅游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而且通过寓教于旅、寓教于行,引导人们借助名篇佳作,更全面地感受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成“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知行统一,也让“诗”和“远方”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中实现更好联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背诗免门票”这一创意为“知识就是力量”提供了更为具象化的情境。但比免费游景区更具价值的,是人们在吟咏诗词、咀嚼文章过程中收获的文化熏陶和心灵滋养。可以说,熟记于心并能流利背诵古诗,叩开的不仅是景区大门,还有中华传统文化的门扉。当眼前美景与书本中的经典“碰撞”,今人与古人实现跨时空“对话”,旅游和文化的相得益彰,唤醒了中国人的文化血脉,让越来越多的人更深刻地领略和体味到祖国河山之壮美、历史人文之厚重,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不过,并非所有的景区都有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可仰仗,即便有,“旅游+文化”的打开方式也不该止于“背诗免门票”。各地不必邯郸学步“抄作业”,不同景区应立足自身文化禀赋“量体裁衣”,深入挖掘,“活化”资源,推出更多“旅游+文化”的“金点子”和新玩法,为游客提供深度感知目的地文化的多元渠道,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回到我们自身,千万莫将背诵古诗词作为免票的途径,带着功利心去囫囵吞枣、机械记忆,而要用心去品读、去了解,去感受那些咏叹感慨背后的情义、智慧、风骨和精神,就会看见,中华“文明风景”是多么辽阔与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