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9版:读书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10日
一轴徐徐展开的东汉世情画卷
——《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里的东汉世情》读后

刘敬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人间四月,天地清明,胡大雷教授的《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里的东汉世情》,似春风十里,芳菲满园,读来不忍释卷。

历史长河中,古诗一直以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内涵,吸引着无数的诵读者和研究者。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由南朝萧统历经千淘万漉编选的《古诗十九首》,更是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尽管这些诗歌的乐调、作者和名称均已不可考,皆以句首为题,但它们的魅力亘古及今,无可抵挡。胡大雷的这本新著,无疑是其智慧与心血的结晶。

此书是一部详尽解读《古诗十九首》的学术著作,展现了东汉末年的社会风貌。作者引领读者穿越千年时光,将读者带到那个多灾多难、动荡不安的时代,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那个特殊历史时期里的人间烟火,以及社会的变革、文化的兴衰、风俗的流变等。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这些千古传诵、耳熟能详的句子,弥散着共同的忧患意识,不管是写离愁别恨,还是挣扎抗争,均朴素自然,浑然天成。通过胡大雷细致入微而又别开生面的解读与剖析,诗作背后所蕴含的世情、哲理与追求等,纤毫毕现,跃然纸上。

全书围绕“岁月忽已晚”这一主题,分别从“负书行四方”“思君令人老”“立身须趁早”“天涯觅知音”等方面多元呈现东汉文人负笈远游、入仕为官、爱情悲欢、意识觉醒、交游集会等场景。

胡大雷以深厚的学术背景、敏锐的洞察力与独特的视角,深挖慢掘,精耕细作,将时人对梦想前程的追寻、对逝水流光的叹惋、对故园亲人的思念、对生离死别的无奈、对知交同道的渴求等再现,既有史学家的严谨明晰与科学客观,又不乏文学家的丰富想象与灵秀细腻。尤为难得的是,作者以如炬目光,穿透纷繁复杂的尘世表象,独辟蹊径地阐发了东汉末年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人生来路与归途的日思夜省。

除了从文人(佚名作者)角度对古诗进行品赏探究外,胡大雷亦不忘“将心比心”,对古诗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分析。通过对一众女性形象的描绘与评赏,作者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悲凄、痛苦而又坚韧、勇敢亦充满柔情的女性世界。譬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等诗句,从一个侧面彰显了时代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的忧伤、憧憬、无奈、苦闷、坚守与追寻等。

诸如此类剪不断、理还乱的繁杂情感,不仅仅是个别女性的“运气使然”,更是当时社会女性真实而普遍的生活状态。换言之,这些女性不仅仅是一个个被动的受害者、旁观者,更是不可或缺的时代参与者、书写者。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诚然,当代学者、教授或专业作家出版的对古诗文的鉴赏类作品可谓层出不穷。然而,真正能够像胡大雷这样深入挖掘古诗文背后的时代力量与人文内涵,能够在学术研究中融入自己的切身感受,用古诗文所蕴含的丰富社会学意义来观照现实生活的人和著作皆不多见。胡大雷在书中摘引了很多资料和文献,如《诗经》《汉书》《史记》《后汉书》,以及现当代著名文史学家的经典论述等,通过比较、推理与判断,来充分佐证自己的观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人文精神、阶级矛盾与民众疾苦等。又因其精于选材,深于立意,加之语言诗意典雅,凝练隽永,偶或文白相间,妙趣横生,让人在兴味盎然中豁然开朗:原来那些广为流传的古诗,绝非文人们仅为一己悲喜而作,更充满着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和反思,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无形中让我们窥见了文人们在面对种种社会问题时所展现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