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要闻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1日
武翊纶:奉献才是生命的本色

本报记者 张家祯

“人应该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唯有奉献,才是生命的底色。只要祖国有需要,我仍愿意再次踏上援外的征途。”2月26日,第27批、第29批、第31批援苏丹中国医疗队队员武翊纶告诉记者。

武翊纶3次援外历时6年。他远离家人,在动荡陌生的苏丹,克服人文环境、工作生活、饮食习惯等种种困难,圆满完成援外任务,先后3次被评为优秀队员,所在科室被苏丹院方评为优秀援外合作科室。从队员到担任队委、代队长,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2021年被陕西省卫生健康委授予“援外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说起援外的初衷,武翊纶认为这既是家族事业的传承,也是自己践行医者使命担当的选择。武翊纶出生于医疗世家,家里4代人从医。姑父是第4批援苏丹中国医疗队外科医生,1973年、1977年先后两次去苏丹,姐姐在2003年前往苏丹,姐夫5次参加援外医疗队并于2023年被国家卫生健康委评为“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亲人们的经历给了他莫大的动力。

回忆起第一次去苏丹援外的经历,武翊纶感叹道:“当时凭着一腔热血到了苏丹,但真正开始工作生活就傻眼了,困难太多了。”

苏丹官方语言是英语和阿拉伯语。中苏医务人员之间用英语交流,而当地民众日常对话使用的是阿拉伯语,医患之间沟通、询问病史、检查治疗等,语言障碍十分突出。要完成日常工作,医疗队队员需要有出色的英语水平,阿拉伯语水平也要能应对日常检查和沟通。“我虽然在国内参加了语言培训,也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但真正面对夹杂着方言、俚语、地方口音的英语和阿拉伯语及大量的书面全英文报告,仍然非常吃力。”武翊纶说。

苏丹天气炎热,蚊子较多,疟疾感染率为30%。“只有不得病,身体健康才能胜任援外工作。我们得时刻做好防蚊,天气再热,也得穿长衣长裤,防蚊防晒用品成为生活必需品。”武翊纶说。此外,当地的主要食物是土豆、茄子和洋葱,医疗队队员天天吃的都是这些食物,方便面在当地也颇为难得。

面对诸多困难,面对病人广泛的医疗需求以及他们对中国医疗队的信任和期盼,医疗队队员更加体会到援外的使命、坚守的意义。

在苏丹恩图曼友谊医院超声室,武翊纶每天要接待患者50例左右,多数为肾结石、膀胱结石、甲状腺疾病、关节炎等当地高发病种。他结合当地病原特点,潜心研究,认真总结,为临床提供及时有效的诊断报告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在做好医疗队工作的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光明行”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武翊纶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教授当地医生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他希望当他离开苏丹时,自己所掌握的超声诊断技术能留在这里。

2007年,武翊纶首次援外后顺利回国。苏丹恩图曼友谊医院在致当时的陕西省卫生厅的感谢信中,邀请武翊纶再次前往苏丹,和苏丹医生并肩工作。这让武翊纶倍感自豪和鼓舞。

“喝过尼罗河水的人还会回来的。”武翊纶用一句当地谚语说起他对苏丹的感情。3次援外经历让武翊纶与苏丹同事和患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苏丹医护人员对武翊纶的称呼也由“朋友”变成了“兄弟”。

援外期间,武翊纶明显感受到医疗队的生活、工作条件和医疗设备有了质的飞跃。在中国医生的传帮带下,苏丹医生的医疗水平和苏丹人的卫生理念也有了根本的转变。

现在,武翊纶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用专业和真情为患者服务。“聚起来是一团火,散开了是满天星。援外医疗队队员没有辜负期待,圆满完成了援外任务,现在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践行初心和使命。”武翊纶说。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