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读书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17日
名岂文章著 传凭人师立
——从《孤帆觅渡》走近作家梁衡

薛耀晗

近读董岩新著《孤帆觅渡》,深受教益。这是一部深度解读作家内心世界的好书,通过描述梁衡先生的成长岁月和精神世界,带给读者诸多启迪和感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励志读本。

梁衡是当代散文大家、新闻理论家。他36岁时发表的散文《晋祠》入选中学课本,受到国内文坛瞩目,此后一发而不可收,终于誉满天下。多年来,他的文章先后70余篇次入选多种教材,有“教材作家”之称。

他针对学生对数理化有畏难情绪,教学又不得法的现实情况,历经四五年调研,创作了40多万字的《数理化通俗演义》。本书迄今已经出版30多个版本,重印30多次。

1996年的《中华儿女》第8期刊发梁衡《觅渡,觅渡,觅何处?》一文,开启了大事大情大理政治人物散文创作阶段。许多人评价该文的影响力超过一本专著。1998年2月,《中华儿女》第2期《大无大有周恩来》一文,是梁衡经过20年深度研究思考的结晶,成为当年纪念周恩来百年诞辰活动中影响最大的一篇,荣登该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冠军,被很多党校和机关用作教材。政治人物散文的创作,让梁衡获得“红色经典作家”的赞誉。

退休后,梁衡又开启了人文古树的创作,走遍青山找树、看树、写树、画树,历时8年写就并出版《树梢上的中国》一书。此书出版两个月就重印,次年位居全国首届读者喜欢的生态环境好书之首。

著作等身的梁衡说:“此生最爱是文学。”但是,对于梁衡来说,“名岂文章著”!《孤帆觅渡》在展示其创作成果的同时,重在寻“因”寻“根”。以文名世的支撑是“做人”,这是梁衡给出的答案。

梁衡在“很享受”的成果里,找不到一丁点儿沾沾自喜。他说:“不论做什么,先要学做人!除了政治上的要求外,还有很多最基本的东西,如豁达、开朗、勤奋、刻苦、勇敢、刚强、坚毅……有了这些,才能在社会上站住脚。”

他经常问自己:“这几十年,我在哪里?”有所思,才能成文章。他进一步梳理自己的心路历程:“青年时接触河山,情感更热烈,写山水侧重审美;中年时写人物,是对历史、人物的深思,反思人与社会的关系;现在写人文古树,研究人和树的文化关系,自然、文化、历史、人与树交融一起,更沉淀、更丰富,是在国家搞生态文明建设、社会转型的大前提下,个人的转型。我的文学创作是与国家命运连在一起的。”

梁衡成长的轨迹印证了他的话。他从小养成了一种朴素淡泊的生活观、物质观和积极的人生观。上大学时,“知识分子+革命者”、“传统文化+马列主义”、为文为政皆有建树,是他人生理想的发展方向。大学毕业时,全班12名党员自愿报名到边疆,他要去的地方是沙漠边城。基层的记者生活使他由天真变得实在,由浮躁变得深沉,上任之初那种职业的新鲜感、自豪感,逐渐换成了一种人生的使命感、紧迫感,以新的态度对待以后的人生。他经常自警自励:“报国之心不可无有,治学之志不可稍怠。”

他以范仲淹为标杆、偶像,大半辈子都在勤勉践行立德、立功、立言的做人标准。他与时代同频共振,始终秉持着理想信念不懈奋斗。他的奋斗成长和不凡成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人生典范。

除了创作大量作品,梁衡在新闻、文学、出版乃至生态领域创造出诸多新颖、独特的理论。无论是职业道德,还是人品修养,梁衡都堪称榜样。他当过记者、作家、新闻官、博导,著作等身,受教者不计其数。

他在专门为中学生读者编的《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的序中写道:“这个本子是专门为配合教学而编的……但总的来讲是想回答两个问题,怎样做人和怎样作文。”他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经常说:“大学教育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做事与做人,二是方向与方法。”

董岩在《孤帆觅渡》中,没有停留在仅仅记述梁衡一生的经历和成就上,而是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的“梁衡先生”,对他为文、为人、为学的内心动力进行解析,为读者带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相信,这是一部能经得起岁月检验的好书。

分享到: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