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何丹萌
宝昌是个实在人。此一点,从他的诗歌与散文里也可窥得一斑。然而,这或许又会引发人们的一丝疑虑,常说为人要直,为文要曲,一个实在人,能写出一波三折、曲径通幽的优美文学作品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我从刘宝昌的诗歌与散文里读出了4个字,那就是“真情实感”。
《刘宝昌诗文集》收录了刘宝昌历年来写的80余首诗歌和40余篇散文,我逐字逐句地读完了。临近古稀之年,我渐渐老眼昏花,已不愿再去阅读谁的文字,尤其是那些矫情而稚嫩的诗歌、散文或者小说。但是,宝昌这本集子里的文字却意外地吸引了我,让我感到亲切和感动。他的每一首诗歌和每一篇散文均乃有感而发,鲜见矫揉造作,情景历历在目,情感真切朴厚,字里行间流露的均是他真实心声的记录和再现。
先来说说他的诗歌吧。刘宝昌的诗歌让我感到亲切自然。他的诗里,没有什么晦涩的句子。能看出,或因年龄和写诗启蒙阶段所受的影响,他的诗一定是受到过艾青、臧克家、郭小川、李瑛等老一辈卓越诗人的熏陶,句子依然喜欢押韵,没忘记诗歌终归属于韵文范畴。他的诗句节奏感强,情绪饱满,有张力,也有较为深沉的意境。难怪有读者说,他的许多诗歌都非常适合朗诵。宝昌的诗不随波逐流,我以为,这些诗是开在墙角而不被瞩目的艳艳花朵,暗香浮动。他的《雪野情》《燕归来》《灞桥三章》等,无不深深地打动了我。
宝昌的散文,大都是他人生旅程中一些亲历事件的真实记录。一个散文作家能将自己亲历亲闻的节点事件如实记录下来,也就映现了一个时代或者年代的深深印痕。书中的文章,记录了宝昌从童年一直到退休几十年间那些难忘的生活片段,均展现了作者的所见所感所思。在久久难以释怀的情况下,他动笔动脑做了补记、追忆和感悟抒怀。他同时还注重选材,故我读过一些文章之后,就有些过目难忘了。比如《刻字的小青瓦》,说的是他家在翻修老屋时,发现了一片小青瓦上刻着4个字“打倒日本”。是谁刻上去的呢?不得而知。可以猜想,是烧窑的瓦工?是盖房的匠人?是自己家当年主持盖房的爷爷或者祖爷爷?不去追究了,作者引领我们联想,在西安这个当年抗战的大后方,竟也留下了这样的抗战遗物,可见当时全民抗战的情绪和氛围。我读罢此文后在旁批注了一行文字:小青瓦应该是件文物了,我们要为不经意间丢失它而深感懊悔!
还有一篇文章,名曰《陡坡上的“绒花”》,讲述了在他十几岁的时候,有天傍晚,二姐夫让他骑着自己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去接在公社服装厂加班的二姐。可他路过公社时,恰逢地处断崖之下的公社后院的大礼堂里正在放映电影,片名叫《小花》。小宝昌为片中何翠姑跪抬担架的镜头所打动,被那名为《绒花》的插曲所吸引,竟将接二姐的重任忘得一干二净。待电影散场后,小宝昌才忽然想起了自己的任务——接姐姐。于是,他便推着沉重的“二八大杠”在几十级的台阶上奋力前行,可脑海里还映现着何翠姑跪步爬行而膝盖渗血的情景。这时,一只大手拉住了车把,帮他把车拉上了陡坡。他抬头一看,那人正是他的二姐夫。后来,他的二姐在40多岁时不幸病故了。宝昌写过一篇名为《二姐祭》的文章,那深深的姐弟情,让我不胜唏嘘的同时,也产生了关于生命无常而悲凉以及亲情无限的诸多联想。一片浓情,朴素而节制,怎不让人动容?还有一组文章,比如《绥德带兵》《我的军营从四季走过》《我在华县学游泳》等,记录了刘宝昌军旅生涯的难忘片段。另有一些文章,比如《刈麦翁》《远村印记》等,都是他关于农耕、农民以及乡村故土的倾情抒怀。这些文字,展现出他那深深的悲悯与怜惜,还有长久的怀旧依恋,以及在时代发展中面对乡村的喜悦与伤感。
读罢宝昌的诗歌与散文,发现他身上有着两个浓厚的情结,一个是故土情结,一个是军旅情结。他难以忘怀十几年从军生涯中的诸多故事,始终牢记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儿子。闲来无事时,他喜欢驱车到郊外,去乡村走一走,去田间看一看。看农人春播、秋收、冬藏,望着远山近舍,望着袅袅升起的炊烟,他久久不愿离去。
宝昌出生在西安东郊灞桥。他的家乡紧邻灞水,举头可望白鹿原,历代文人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陈忠实先生就是地道的灞桥人,以一部厚重的《白鹿原》让这里闻名遐迩。于是我便想,灞桥的这片土地上,一定深深隐藏了厚重的文学基因,在刘宝昌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文学的种子。生命里有了一颗诗心,心灵的河流便不再干涸。虽然文学作品数量不算很多,但他对文字的把握已很见功底了,热爱文学的情愫也始终难以释怀。文学艺术说到底是一种心灵滋养,再普通的人,一旦深深地陷入文学中,生命的样态也就不一样了。
阅读了宝昌的文字,我认为他在业余作者中,应该算得上是过硬的了,但他却没那么显山露水,这是他从不好出人头地的木讷性格使然。若论文学感知力、文字表达功力,以及心胸、视野、思想高度等综合素养,他已经很有些模样了。所以,我决定为刘宝昌的这本文图并茂、充满着真情实感且兼具作者独特文学色彩的集子作序并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