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屈荔鹏 通讯员 张望荣
日前,11名渭南市政协委员相聚渭南市农科院孙镇试验站,参加渭南市政协提案委组织的“种子提案”督办会。
试验站160亩的试验田里种着玉米、大豆、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多少年来,一代代农业专家在这里辛勤耕耘,克服了科研经费短缺、实验设施落后、育种条件艰苦等困难,成功育出新品种。仅小麦,两代育种人就试验出2个国审品种、5个省审品种。
“希望加大种业项目支持力度”“能否设立育种科研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请尽快建设抗逆鉴定和品质检测实验室”“专家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急需改善”……现场,围绕渭南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第328号提案《关于加大小麦种子科研投入力度的建议》,来自经济、农业、科技等不同领域的委员,瞄准问题,靶向发力,为小麦育种建言献策。
组织少数委员采取“小分队”式上门协商督办,是渭南市政协提案督办的创新工作。此前,通过该提案方式,渭南市政协已解决了渭南城区部分群众吃水难、临渭区蒲家村群众行路难等问题。经过两年探索,渭南市政协形成了《提案督办协商会工作规则》,让“微协商”“微督办”规范化开展,督办形式从委员提、部门办“单向办理模式”变为共同议、合力办“立体协商模式”。
把提案督办会从会议室搬到田间地头,面对面协商、零距离对话,凝聚了共识、汇聚了合力,气氛活跃、场面热烈。委员们纷纷表示,走进基层、走进一线,让督办会接地气、沾泥土,建议更具体、更精准,提案办理质量高,落地有声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