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10月12日,田根全在敬老院厨房里为老人们准备饭菜。
本报记者 王帅文/图
田根全的微信名,是“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田根全今年58岁,家住周至县骆峪镇向阳村,在自己家里办起了敬老院。“上次有人来参观,大声问我,你这敬老院前院后楼都是围墙啊,咋说是没有‘围墙’?”田根全说,“没有‘围墙’是指不设障碍,敞开大门;是说我这个敬老院不分地域、不论年纪,只要愿意来,都能吃上免费的热乎饭,都有免费的休息床位。”
9月22日,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田根全光荣上榜。
■ “就是多双筷子的事”
10月10日下午,记者见到田根全时,他刚电话采购了几箱糕点、水果,为丰富敬老院里老人们的膳食营养结构做准备。“我正要去村委会帮忙呢。这几天好日子多,有人娶亲、有人嫁女,我是村里红白理事会的,得去搭把手。”
村民都说,老田是个闲不住的“热心肠”。
每天6时许,田根全就忙碌起来,为十几位老人准备早餐,包子、稀饭、甑糕……每天基本不重样。9时左右,老人们用罢早餐,便在院子里的戏台上吼两嗓子。这时,田根全又开始收拾碗筷,择菜揉面,为午餐做准备了。
2008年,在西安打工多年的田根全回到向阳村。“当时村里的一些老人,特别是空巢、孤寡老人,做一顿饭要吃好几天,热了又热,这咋能行?有些老人行动不便,碗筷不洗堆老高,一到夏天,味道太大咧!”
田根全跟媳妇商量:“咱能不能多做些饭,让老人过来吃。咱屋里有粮食,也有菜地。老人能吃多少?不怕!”
家人同意后,田根全开始邀请村里老人来屋里吃。有人不好意思来,老田就说:“来呀来呀!就是多双筷子的事。”
2015年3月,田根全在村卫生所旁租了50平方米的场地,用钢管架搭起了棚子,摆放了4张桌椅,“爱心餐桌”由此诞生。3个月后,因场地原因,田根全把“爱心餐桌”搬回自己家中,并拿出10余万元将自家房前屋后彻底改造,又在楼上增加了十几张床,办起了敬老院,给村上的老人免费提供早餐、午餐。
日复一日,老田的生活忙碌而充实。有人觉得不可理解,他却乐在其中。
■ “行孝莫等,逝水不停”
老田说自己的两个儿子,一度对他颇有埋怨。
也有村民说,吃个三五顿,大家都能承担得起,天天免费吃、免费住,就像个无底洞,谁都扛不住啊。
向阳村有1800余名村民,60岁以上的老人约240人,其中空巢、孤寡老人约50人。
最初,只有几个老人来吃饭,后来是十几个、几十个……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老田要给老人改善生活,做的饭菜更丰盛,来的人也更多。
最多一次,十里八乡来了约400位老人,敬老院里比过年还热闹。
老田在西安打工时攒下的家底,渐渐空了。
“没钱了怎么办?”
“没钱了就问儿子要。初一老大给打钱,十五老二给打钱。”
“儿子愿意给吗?”
“那……他是我儿子,他不给谁给?”
“有没有想过不做了?”
“那不可能!咱好赖是个退役军人、是个共产党员。这顿饭不做,老人饿肚子了咋办?”
2017年下半年是敬老院最困难的时候——没钱投入了。老田一睁开眼就是开支,不想算,也不敢算。
“行孝莫等,逝水不停。”困难时,田根全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说,不管你做啥事情,贵在坚持。你做的事,村民心里都有杆秤,政府也会记在心里,不会丢下你不管。
没有“围墙”的敬老院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慢慢的,老人们自发地把家里的米面油拿到敬老院来,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也参与其中捐款捐物,政府相关部门在关键时刻给予资助……敬老院得以继续开办。
敬老院的厨房设备、院子里的两台柜式空调等均是爱心企业捐赠的。志愿者董曼丽在敬老院已义务服务6年,和她一样坚持在此服务的志愿者有6名。每逢初一、十五老人加餐时,大家都会提前一天到老田家帮忙,给老人们改善伙食。
■ “我想建一个更好的敬老院”
在没有“围墙”的敬老院里,田根全搭建了个戏台,备着秦腔演出要用的各种乐器。戏台背景墙上,“陕西第一孝道村”的黑体字格外醒目。老田告诉记者,让老人们吃饱吃好并不是他唯一的目的,他更希望把孝老敬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2016年,村里袁老太太的两个儿子因家庭矛盾,把老娘一人丢在老家,无人照看。田根全得知后,主动将老人接到敬老院居住,每日悉心照料,这一住就是小半年。袁老太太的两个儿子坐不住了。“老田一个外人都这么尽心尽力,我们两个作为亲生儿子还有啥脸面?”内心的愧疚让哥俩迷途知返,将老娘接到城里精心照料。
田根全的善行义举让大家很是敬佩。在他的影响下,村里的子女们主动把父母接到居住地精心照顾。老田的儿子就不止一次跟他说:“爸,你放心吧,等你哪一天干不动了,我们这些晚辈也会接续下去,把敬老院办得像现在一样红火。”
如今,没有“围墙”的敬老院已经运行8年了,彩钢瓦棚的院子日益老旧。冬天实在太冷,老田就把老人请进一楼大厅,在大厅中间架起一个大炉子取暖,热胀冷缩使得地面瓷砖大部分开裂,但老田心里踏实。
最近,老田有了新打算,正在积极找场地。“我想建一个更好的敬老院,那里设施更齐备、功能更完善,老人们生活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