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评论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07日
创文要重“评时”更要重“平时”

周明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本应是惠民利企的好事,可在一些地方,创文的过程常常令人费解:为了追求所谓的整齐划一,一阵操作后,留给当地群众的则是无奈与叹息。

前不久,某地在创文过程中,一些创文志愿者连夜铲掉了街边饭馆门上的“馄饨水饺”等红字广告。如此“不讲情面”的操作,让饭馆主人连连感慨,顾客都不知道饭店里卖什么了。

近些年,类似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已屡见不鲜,每次出现都能引发网友的热议。当然,批评声音总是一边倒。在创文过程中,有些地方要求统一的店面设计,甚至以一种近乎偏执的审美——黑底白字,搞所谓的“面子工程”,而当地群众的反应则是惊诧和“看了瘆得慌”。

某种程度上,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金字招牌”。然而,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个别地方要么搞“一刀切”“运动式”的迎检整治,要么陷入痕迹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报材料……凡此种种,都让人对这张城市“名片”难免打上问号或是惊叹号。

创文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更重要的是,要有群众的充分参与和认可。由此来看,文明城市的创建,不能只重“评时”,而更应该重视“平时”。要系统全面、科学精准地推动创建工作,在深入、全面、常态上见真章,在落细、落小、落实上见成效,时时刻刻警惕形式主义冒头,将“文明”浸入点滴间。

创文同样也是造福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如果个别地方只是抱着“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投机心态,搞“一阵风”式的“面子工程”,那么到头来只能是丢了面子、失了民心。

做好新时代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必须以为了让群众生活得更美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贯穿始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广泛发动群众,不断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融入日常、引向纵深。

既然创文,那就请更文明些,多站在群众的角度谋划创文工作,用更加文明的方式推动创文工作,切不可“任性”搞所谓的“面子工程”,如此方能赢得民心,取得实效。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