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评论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29日
莫让“沉默”侵蚀担当

黄敏

心里没啥谱,沉默不会说;谁干谁担责,躲着不愿说;真话得罪人,低头不敢说……时下,在基层干部中,经常会看到一些“沉默”的面孔。他们信奉“沉默是金”,能不说就不说,能少说就少说,有意见选择保留,有不满背后吐槽,有怨气藏在心里。久而久之,这种干部就演化成了“沉默干部”,滋生出“群体失语”的现象。

不管是“不会说”“不愿说”,还是“不敢说”,“沉默不言”都不是好作风,不仅暴露出一些基层干部懒政怠政的问题,也助长了不担当、不作为等不良风气,须引起警惕。

基层干部是基层治理的“前沿兵”,最能了解问题、发现问题,怎会无话可说?之所以选择“沉默”,究其根本,这几点原因不容忽视:有的干部能力不足、见识不够,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没想法、没章程,自然没话说;有的干部深谙“为官慎言”之道,不轻易发表不同意见,本着“少说不揽事,慎言不惹祸”的“洁身自好”原则,要么“话到嘴边留半句”,要么一言不发。此外,基层容错机制不完善,也使一些干部不得不当起“老好人”“太平官”,凡事不敢说、不敢为,即便说也不说实话、不说真话,避重就轻,明哲保身。凡此种种,背后折射出的共性问题是担当精神的缺失。

“沉默”干部“怕”字当头,怕担任务,怕出问题,怕得罪人。在他们看来,说得多干得多,干得多错得多,不如不说不干不出错。甚至为了“躲事”不问事、“避事”不干事,即使发现问题,他们也“揣着明白装糊涂”,把“好人主义”进行到底。这种“失语”习惯一旦蔓延,不仅有碍干部的历练成长,更会损害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氛围。因为,“沉默”久了就会“躺平”,“躺平”久了就容易“沉没”。

说还是不说,看似态度问题,实质上是敢不敢作为、能不能担当的作风问题。要让“沉默干部”开口“好好说话”,说正确有用的话,首先要加强引导和培训,帮助“沉默干部”端正作风、鼓足干劲、增强本领、提高素养,做到开口有底气、做事有气度。同时,基层还应健全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从上到下开阔胸襟,扩大“容人之量”,让基层干部敢于直言不讳、敢于实话实说。

为群众办事,为群众发声,担当才是硬道理。工作中的“沉默”不是“金”,反而会侵蚀担当、湮没才干。要用好担当这块“试金石”,让基层干部从“沉默”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因为只有敢说实话、敢说真话、敢说内心话,才可能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5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