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新媒体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副刊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25日
在时间川流中诗意栖居
——读阎晋组诗《大运河·烟花三月》

杨焕亭

流过中国东部平原的大运河,不仅见证着中华民族的沉雄和智慧,更因悠久的历史,成为古往今来诗人讴歌的永恒题材。癸卯阳春三月,当北国游子阎晋行吟在大运河两岸时,从它的沧桑步履中领受的不仅仅是“逝者如斯夫”的岁月感喟,更有着对“时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的审美经验。对人的生命绽出价值的哲理认知,是一种拥抱母土的赤子情怀。

这是一组被“水韵”托起的意象群,每一处物象都承载着诗人悠远而又凝重的历史沉潜感。“时间只有用青石街上的车痕/反复证明江河的走向”,在诗人审美的目光中,大运河流淌着“时间的价值”,仿佛一条老藤,用西津渡亘古的“晚风和渔火”、“向海而生”的“三千里波澜”、“为月色扶正了杯盏”的“明月湖”、“束水攻沙,立石为闸”的“周桥大塘”积淀起历史的简牍。它背负着“有时是水/有时是泪/有时是火/有时……是血”的苦难沧桑,承载着“抱满溪流、清亮和混沌/抱满杀伐、烈酒和古铜色的月亮”的英雄主义品格,张扬着“我就是我/我就是大运河”的自信。所以,尽管“石做的城池,早已破败不堪”,然而,民族复兴的“春天”却“不可阻挡”。历史总是在沉默中积蓄着“巨大的力量”,引领一个民族走向未来。这些被赋予浓郁的隐喻和象征意味的诗句,铺垫起作品新的审美高度,使得诗人将大运河与民族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这种符号化的艺术抽象,外化出诗人的审美自觉。符号是艺术篇章最基本的元素,构成了艺术的表达。

这是一曲“人”的诗意栖居的生命礼赞,每一个乐章都彰显着“人”的伟岸。大运河之所以记载历史,象征过往,奔向未来,是因为在这条漫长的航道上,镌刻着人的生命之诗和存在之思。一座西津渡,回荡着当年抗金的铁马金戈,盘桓着千古墨客骚人的脚步;一座周桥大塘,矗立着林则徐“素衣白衫”的身影。所有这一切,一进入诗人的审美视域,诗人便从中读出“山”与“人”的品格互照。当诗人“忽忆少年游/隐身在夜色里登高”之际,漫漫的思绪里,摇过“金山、焦山、北固山”的挺拔峻峭,再现王安石站在瓜洲渡口遥望京口的心潮澎湃、苏轼“夜航争渡泥水涩,牵挽直欲来瓜洲”的匆匆步履。这一切,在诗人笔下,都被艺术地实现了主体界与客体界的互入和审美层面的互换,山的人格化和人的自然化构成一种栖居的诗意。于是李白、苏轼、辛弃疾,“这些兄弟一样的山/山一样的兄弟”因了耀古辉今的思想和作品而“安坐在待渡亭里”,“不为谁歌唱/也不为谁哭泣”,恒定成一座座精神浮雕。

有论家以为,“作为镜子的运河,首先照出的是人的命运。”而在阎晋的吟咏中,它更多的是烛照生命主体代际对语的雨痕心迹。周桥大塘,对于阎晋而言,成为古今对话的平台,而曾经“将石与石以铁锔连”的那个“素衣白衫”的林则徐也不曾远去,精神地活在“仍燃烧着铁红色的火焰”里,文化地活在“江河安澜/本就是幸福的颜色”的日子里,历史地活在“江河澎湃,铁证如山”的运河激流中。诗人的行旅,实现了与历史巨人的文化遇见,“那个打起铁来锵锵有声的人/这是我行走中经常遇见的一个汉子”。这种遇见,带给读者以审美的通感:人的诗意存在、思想存在的本质,在于人在“时间价值”的波流中创造的“生命价值”。

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徜徉,每一个符点都链接着诗与远方。大运河的“时间价值”,不仅在于过去,更在于未来。诚如历史的赓续性总是不断书写“当下”的绚丽和生机。站在淮河入海水道的水上立交桥头,极目远望,河道纵横,绿地如茵,入海水道大堤像两条巨臂,护卫着水上立交,船队浩荡,往来如梭。诗人目力所及,“黄、淮、运相爱相杀,死结纠缠/风里渗出了血,汗里吐出了盐”的岁月风雨,定格“在被风擦亮的春天/又一次与自然和解”,被“与技术为伍/与机械为伴”的现代性氤氲所沐浴,从而在意念的高端蒸腾起“雄淮行地,大运经天/万物温暖,伏水安澜”。从这个意义上说,淮安水上立交,是一个被诗人涂上浓重“现代性”色彩的意象,它的价值正在于“重新定义了远航的风帆”,是一个民族“敲出岁月的鼓点”。作品结尾,诗人以咏叹的意味写道,“这里,是中国/这里,是淮安”,把浩阔的审美空间留给了读者。

分享到 微信 新浪微博 QQ好友 51.9K

联系我们

  • 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一号
  • 新闻热线:029-82267123

  • 广告热线:029-822677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70001     陕ICP备18008419号-7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陕B2-2018000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陕)字第626号         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陕公网安备 61010302000086号

    Copyright ©2012-2024 群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