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新闻APP
-
陕西日报微博
-
陕西日报微信

本报记者 程伟 通讯员 马瑜
整齐有序的大棚、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干净整洁的农家院、弘扬新风的文化墙……盛夏时节,在汉中市汉台区的乡村,一幅气韵生动、淳朴文明的乡村生活图景正在缓缓铺展开来。
乡村蝶变,渊源有自。近年来,汉台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乡村治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选优配强村级组织带头人,积极培育文明乡风,着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配强“领头羊” 拓宽群众增收路
7月23日,汉台区七里街道镇江村乐享金江生态小农场大棚里,一派热闹景象——村民正在忙着给西葫芦浇水,游客在体验田园采摘之乐。
镇江村党支部书记黄明清介绍,镇江村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是汉台区有名的果蔬种植大村。乐享金江生态小农场是镇江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于2020年通过流转村民土地创办的,集农耕采摘体验、科普实训于一体的无公害果蔬农耕种植体验基地。
近年来,镇江村以党建为引领发展果蔬产业,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不仅让村民有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实现“一地生多金”,而且为游客提供采摘体验、土地认购、代管代种等服务,还解决了20余名村民的就业增收问题。2022年,该村仅乐享金江生态小农场就实现年收入近12万元。
“去年,我们村又流转了45亩地,先后建成无花果采摘园和猕猴桃采摘园,使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谈起镇江村的发展,黄明清说。
近年来,汉台区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深化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五星创建,双强争优”活动,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及时补齐配强村级“两委”班子,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同时,该区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依托“3+X”产业体系,探索推行强村辐射带动、联村抱团发展、村企合作共赢的多元化路径,不断拓宽群众的增收路。
“数字化+网格化” 提升群众安全感
“人车出行注意安全,道路两侧禁止乱停乱放,谢谢配合。”7月23日,汉台区宗营镇杨家山村村口的智能喇叭传来清晰的提示。
近年来,汉台区持续推动数字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不断加强农村宽带、数字电视、5G基站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并强化场景应用,有效提升乡村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汉台区七里街道的每名网格员手中都有一份网格区域图,图上标有该区域的常住户数、重点人员信息,学校、商铺位置以及街巷、道路走向等内容。有了网格区域图当“导航”,网格员了解社情民意可以少走不少冤枉路。
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汉台区对网格内的小区、楼栋、房屋等信息进行统一采集、统一编码,为辖区627名网格员后续精准、快速处置事件提供基础数据支撑,精确提升网格管理质量,有效提高农村社会治理效率。
倡树乡风文明 农村焕发新生机
在河东店镇张寨村,提起华秀翠,大家都说,她是一位懂事明理,待人和善,处处为后辈做表率的好婆婆。
今年67岁的华秀翠是张寨村村民,为撑起摇摇欲坠的家,她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丈夫,在儿子意外去世后,待儿媳如同亲生女儿,还供孙子上完技校。华秀翠的努力,让这个家庭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她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也因此被河东店镇妇联授予“好婆婆”称号。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去年以来,汉台区坚持德治、法治、自治融合,加大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培育力度,持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让村庄发展有颜值更具气质。同时,汉台区大力实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示范工程,在各村建立健全“一约四会”自治体系,设置“善行义举榜”,建立“红黄榜”,设立“孝德基金”“诚信基金”,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截至2022年底,汉台区累计评选树立各级各类道德模范典型97人,培育市区两级“文明家庭”55户,涌现出“好媳妇好公婆”2000余人,“十星级文明户”1500余户。
汉台区还广泛开展道德法治等宣传教育,全力推进农家书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文体设施村(社区)全覆盖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惠民演出、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所有镇(街道)、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目前全部挂牌运行。